《义鹘行·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唐·杜甫



阴崖有苍鹰, 养子黑柏巅。

白蛇登其巢, 吞噬恣朝餐。

雄飞远求食, 雌者鸣辛酸。

力强不可制, 黄口无半存。

其父从西归, 翻身入长烟。

斯须领健鹘, 痛愤寄所宣。

斗上捩孤影, 噭哮来九天。

修鳞脱远枝, 巨颡坼老拳。

高空得蹭蹬, 短草辞蜿蜒。

折尾能一掉, 饱肠皆已穿。

生虽灭众雏, 死亦垂千年。

物情有报复, 快意贵目前。

兹实鸷鸟最, 急难心炯然。

功成失所往, 用舍何其贤。

近经潏水湄, 此事樵夫传。

飘萧觉素发, 凛欲冲儒冠。

人生许与分, 亦在顾盼间。

聊为义鹘行, 用激壮士肝。



这一首五言古体写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白蛇吞食了雏鹰,鹘应雄鹰之邀为鹰族报仇,杀死了白蛇。据诗人说故事为潏(yu)水(长安杜陵附近水名)边一个樵夫所传。其实,他只不过是借一个故事明其心志,呼吁人间壮士禀大义而行事,救人于危难之中。此诗系乾元元年(758)作,时值安史之乱。作诗用意恐与此有关。

全诗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义鹘报仇的原委。鹰雏大半为白蛇吞食,其父愤然诉之于鹘。首两句的“阴”“黑”,使故事开始笼罩于阴森的气氛中,给下文白蛇吞噬小鹰设置了一个具体环境。通过写雌者的“辛酸”和雄者的“痛愤”,揭示了这个鹰家庭的悲剧之惨:黄口小鹰蛇口幸存的不足一半。“斯须领健鹘”,行动之快反映其报仇之心切,重要的是关键时刻鹘的出现,突出鹘的形象有如一个义士,为人解难。

第二部分,是对鹘的写生和咏叹。高高的天空中,一只健鹘呼啸翻转而下,在猛如“老拳”的铁爪下,蛇头破碎,从高枝被重重甩下,再不能于短草中爬行了,一命呜呼! 写健鹘来有声势,击有精神。“八句写生,笔笔叫绝”(浦起龙《读杜心解》)。历来人们更欣赏“饱肠皆已穿”一句,暗合前文,宣泄了报仇雪恨的快意。诗人以褒扬的笔调写了鹘的勇猛侠义,以嘲讽的笔触写了蛇的下场:“死亦垂千年”。可谓爱憎分明了。后八句进一步颂扬了鹘的义举。其出击是急人之难,心地光明;事成之后一去无踪,不图酬报。一来一去都是了不起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美其壮举,更赞其德行。这不就是人世中活活的贤人义士的形象么?

第三部分,写明作诗的原由。“近经潏水湄(指水边),此事樵夫传。”使这则故事更趋完备,而又能使诗人径直道出作诗之由。首先是鹘的义举给他带来的震撼:白发冲冠,凛然起敬,感叹于“人生许与分,亦在顾盼间”,人与人彼此有应有求,这种态度只在瞬间即可表现。诗人似在自言自语,又在施教于人。其次直陈其意,写此诗是用以激励壮士之心的。

杜甫善以赋笔作诗。以赋笔作诗,最忌平板滞直,缺少变化。此诗则不然。其节次分明,一气呵成,而又错落有致,转接无象。开端突兀,直接道出鹰族之悲剧发生。中段则写义鹘之举,叙事咏叹,翻腾跌宕。随后自然纳入议论。由交待故事来源,完备其事,引出末段结语。忽然联续,莫测端倪,或顺理成章,自然无象。这是杜甫这首诗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