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骑黄铜连锁甲,罗旗香干金画叶。
中军留醉河阳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春营骑将如红玉,走马捎鞭上空绿。
女垣素月角咿咿,牙帐未开分锦衣。
“贵主”,谓公主。《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 “今贵主 (按: 指沁水公主) 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沈佺期《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皆以公主为贵主。李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云:“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陈本礼《协律钩元》说这是“咏宫伎军装随贵主修禊曲水,盖唐时贵主每借征行以为翰翔游戏之举”。这首诗即通过对一贵主出行宴饮于河阳城景况的描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极端腐朽奢靡的生活。
首二句写出行时旌旗甲马之盛。“奚”,《周礼·天官·序官》 : “酒人,……奚三百人。”郑玄注:“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其少才知以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 奚,宦女。”本指女奴,此指随侍贵主的宫女。又“骑”一作“妓”,则“奚妓”犹如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中所说的“宫妓”,指宫中的歌舞女。“黄铜连锁甲”,用黄铜制作的铠甲,其质地色泽都与铁制的不同。连锁甲又名锁子甲,其甲五环相互,形如连锁,一环受镞,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射入。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金锁甲》:“至今谓甲之精细者为锁子甲,言其相御之密也。”“罗旗香干金画叶”,谓旌旗是用质地轻软的丝绸做的,旗杆是用香木做的,旗上彩画是用金粉画的。无一样不精美,无一样不富丽,光彩夺目,声势煊赫,虽无一字言及贵主,然贵主之贵已在不言中矣。
在经过一番渲染之后,次二句隐约将贵主推出,但仅就其行止作大笔勾勒。“中军”,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主将居中军指挥,后以中军称主将,此即指贵主。“河阳城”,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孟县,中唐时为军事重镇。“留醉”二字十分传神,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贵主征行至此,不仅留了,而且饮了,而且醉了。“留”,或者是她自己要留,或者是别人挽留,无论属于哪种情况,别人都不能不、也不敢不盛情款待。贵主春风满面,陶醉在旨酒嘉肴、轻歌曼舞、众星捧月之中,最后竟不能自制,喝醉了。这真是一位惯于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好角儿!贵主醉了,她的坐骑倒轻闲了。“紫燕”,骏马名,相传为汉文帝所有,后泛指骏马。骏马轻轻地嘶鸣着,踏着花丛走来走去,举止潇洒,意态悠闲,与宴会厅中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热闹气氛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
五、六句回笔写随侍的女将。“春”字语含双关,一面与前“踏花行”相照应,点明时令,表明贵主是在万紫千红、花香鸟语的春天乘兴出行的;一面又与后面“红玉”相照应,隐示这是一座由年青女子所组成的兵营。“红玉”,喻指美人。《西京杂记》卷一:“赴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女弟昭仪不能及也;但昭仪弱骨丰肌,尤工笑语,二人并色如红玉。”既是“骑将”,却又色如红玉,可见仅取貌美者充之,反正只是陪着贵主出来玩儿,并不是真的要拉到前线去打仗。当然,她们与那些弱不禁风的女流相比又多少有些不同,她们会骑着战马奔驰,挥舞着马鞭矫捷如飞,就像要腾上空际一样。“上空绿”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活画出这些“如红玉” 的骑将春风得意的精神面貌。一个 “绿” 字,将天空点染出画,与 “红玉”之红彼此映衬,颇富色彩美。
末二句将时间推至次日凌晨,描绘出另一番情景。“女垣”,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即女墙。“角”,古时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本细末大。见《宋书·乐志》。古代军中以吹角表示昏晓。“咿咿”,角鸣声。“牙帐”,主将所居之帐,因建有牙旗 (以象牙为饰的大旗) 于帐前,故名。此即指贵主所居之帐。一轮明月还在女墙上方高悬着,报晓的角声刚刚吹响,天色还处在将明未明的时候。“牙帐未开”,说明贵主尚未起床,她还未从昨日的醉酒中醒过来也未可知。而在这时,有关人员已经在那里开始往下面分发锦衣了。如此迫不及待,既见出颁赐之不时,更见出颁赐之横滥。我们不由得要想起杜甫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中所写的那几句诗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锦衣一丝一缕都浸透着女工的血汗,而它们聚敛到了统治者手中后,却是这样轻而易举、不明不白地被瓜分了。玩乐一番之后尚有犒赏,对犒赏者来说是赏罚不明,对被犒赏者来说是无功受禄。而这一切竟都是在“牙帐未开”之时进行的,可见贵主奢靡,已非一日,已成风气,以至这类事情连左右亲信就可权宜处理了。待“牙帐已开”之时,贵主还会不会在这方面有更为惊人的表演呢?读者是不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的。
全诗围绕着一个“乐”字,从不同角度展开铺叙,不着一字议论,而旨意自见。对贵主几乎不直接涉笔,其富贵骄奢全从侧面描写中来烘托、展示,实际上是无一句、无一字不写贵主。色彩是明丽的,这是为了服从于表现贵主华靡绮艳生活的主题的需要。感情是平和的,似乎不是有意要揭露,似乎全无一点激愤之意,有的地方似乎还抱着欣赏的态度——这则是一种假象。将大胆的揭露、无情的批判及愤激的情绪掩藏在冷峻尖峭的平和后面,使揭露、批判、激愤得令人不觉,是这首诗的特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