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十三首(其一)》原文|赏析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这是一首恬淡优美的田园乐曲,却也于委婉处透出淡淡的惆怅和愁怨。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的诗作。

远离了尘世的喧扰,舍弃了仕途的攀缘。枕青山,涉绿水,面红桃,嗅白李,心中自有一番美的情趣,心怀也趋向超然淡泊。诗章自然也如流水一样洒脱自然。因此诗歌一改作者昔日奇险、虚荒、诞幻的风格,色彩鲜丽,调子明快,词句流畅。当然,作者毕竟是终生抱着“忧宗国”或是

“忧己身之不遇” 的缺憾,在陶醉于南园暮春美景的同时,也难免会渗入身世之叹。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春暖花开,满园春色,鲜花绿草尽入眼中。花枝颤颤迎风伸向天空,绿草盈盈低曼逶迤于地,竞荣争芳,绿色参差,红白相间,把一幅南园的春光图画得热烈鲜明。第二句是在上句的基础上把镜头拉近,写花的形态。“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红的多,白的少,相互映衬;“越女腮”写花的姿容,娇羞艳丽,姿态万千。“吴越多美女”,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鲜花比作越女的粉腮,使花人格化了,就注入了诗人更多的喜春的情感,而花儿本身也由于这种人格化让人觉得千羞百媚,令人喜爱。梁昭明太子曾著文有过类似的比喻:“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似不如李贺此处用得熨贴洒脱。“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可能是故乡美好的眷情唤起他美好的诗情,此处描写春天景象的两句诗,正应了上述杜牧对其诗作的评价。

如果说上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的眼中景,下两句诗则是诗人的心中情。“可怜日暮嫣香落”,日中花开,百花争艳,一派旖旎春色;日暮花萎,落红满地,满目悲凉凄恻。“可怜”二字犹如使人听到发自诗人心灵深处长长的哀叹,一腔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嫣香”二字言花,“嫣”言其形,“香”言其味,日暮中花儿凋落,形味俱损,更见诗人哀情之深,言花以形味代之,更见诗人包孕密致的功力。“嫁与春风不用媒”,是对上句的评说,亦是诗人心中情感的抒发。落花离枝,委身于春风,无须他人说合,无须媒妁之言,好象两相情愿。实则残花无力禁风,耐不得风摧枝摇,风过处便飘飘摇摇落将下来。花盛时,花立枝头,花繁枝茂;花残时,容颜已老,时不我待,匆匆嫁去,选不得,择不得,身不由己。这种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贴切地道出诗人的一腔愁绪,满怀的悲凉。悼花乎?悼人乎?自悼乎?正是寄景抒情,是惜花惜春,亦是诗人自伤自叹。

当时李贺正当青年,才高气盛,却又不为人所用,犹如鲜花盛开之时无人欣赏。但人生易老,转眼红颜作白发,人生就如凋谢的花儿一样,无所作为,任凭命运的安排。“越女腮”,“嫁与春风”这种托物言情,赋物以人格的手法,淋漓尽致地道尽了诗人的满怀惆怅情绪。

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形象鲜明、意境美丽、格调清新、感情真挚。如一泓奔流于山涧的小溪,清澈、明亮、流畅,细细听来,却也于岩石缝隙处发出幽怨的呜咽,给人以别种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