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
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
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
旸谷耳曾闻,若木眼不见。
奈尔铄石,胡为销人?
羿弯弓属矢,那不中足?
令久不得奔,讵教晨光夕昏!
屈原《离骚》 云:“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这首诗宏扬上述诗意,通过对太阳的责难,抒写了诗人珍惜时光,亟盼有所作为的心情。
前四句写太阳不了解自己的心情。日光从昆仑山上照射下来,发出的光芒就像舒散开来的素丝一样,但只照见了诗人倾向太阳的心,却没有照见诗人的悲伤心情。昆仑是神话中的山名,极为壮伟。《山海经·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史记·大宛传》 引 《禹本纪》:“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葵藿心”,喻诗人倾向太阳的心。葵是向日葵,藿是豆叶,葵有向日的本性,藿并不向日,这里只是与葵连举而已。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游子”,离乡远游的人,诗人自指,隐含漂泊未定、功业未就之意。太阳从高耸入云的昆仑山上直泻下来,光芒万丈,景象何其壮丽!发出的光芒有如舒丝一样,色彩又何其秀美!然而,诗人并不是要写一篇太阳礼赞,第三句以一两压千斤的 “徒”字轻轻一转,将金碧辉煌的太阳推到了被告席上,为下文的责难揭开了序幕。
中六句写对太阳的责难。“折折”,是折而又折。《河图》 说黄河从昆仑山流出来,千里一曲,九曲入海。《尔雅》说黄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将进酒》),其湍急如此,迅疾如此,尚且要曲曲折折地行进,太阳你为什么却要径直从天空中转过?“旸谷”,神话中太阳升起的地方。“若木”,神话中的树木,长在太阳下落的地方。刚听说太阳从旸谷升起,怎么一转眼就从有若木的地方落下不见了?“铄石”,谓使石头熔化。《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销人”,谓使人变得衰老。太阳怎么要这样地将金石熔化?又为什么要将人生消磨?一步紧似一步,一层深似一层,连珠炮似地将问题提出,不容太阳有喘息的余地。句句都是不满的反问口吻,最后两句以“奈尔”、“胡为”开头,并变五言句为四言句,节奏突转急促,使语气更趋强烈,情绪更为高亢,分明到了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的地步。“胡为销人”一句,隐约透出了诗人何以会有游子之悲的信息。诗人本来是希望在有限的人生里有所作为的,所以对太阳怀抱着一颗葵藿之心。但无情的事实是: 无意义的人生过得太快了,眼见得形衰貌减,年华蹉跎,壮志未酬,老大无成,内心怎能不焦虑呢?而这一切,不都与太阳运转得太快有关么?于是不由得要将一腔怨气发泄到太阳头上了。
末四句紧承前意,由羿射太阳的神话,引出要太阳永不奔走的奇想。“属 (zhu嘱)矢”,即搭箭。据 《淮南子·本经篇》,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无所食。尧便叫羿上射十日,羿一口气射下了九个。诗人因怨恨太阳,不由得也责怪起羿来: 你当初弯弓发箭,射下了九个太阳,为什么不射中剩下的这一个太阳的脚,叫它永远不得奔走?它不能奔走了,岂不是就可以不让早晨天亮、夜晚天黑了?南朝乐府 《读曲歌》 云:“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这里则是“愿得连曙不复冥”,要让太阳长悬空际,光芒永驻,既不“铄石”,也不“销人”,这样诗人就可以永葆青春,乘时进取,建功立业了。四句诗长短错落,不拘一格,可见为了充分自由地抒情写意,诗人有意识地摆脱了一切形式上的束缚,使急切的心情得以毕现毫端,跃然纸上。
诗人因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于是被嫉恨他的人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韩愈《昌黎先生集》卷十二《讳辩》)为由攻击,被迫放弃了就试礼部的机会,从而堵塞了仕进之路,一生仅作过奉礼郎的小官,愤愤不平,郁郁寡欢。这首诗曲折地控诉社会的不平,表现了不甘受命运摆布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诗篇包笼天地,役使造化,想象奇诡,境界雄奇,感情炽烈,议论大胆,充分体现了诗人自己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的艺术胆识和才力。诗人将“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这样的具有强烈现实生活色彩的内容同恢奇神秘的天界描写、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用自己深沉的感慨、猛烈的责难去驱使一切,说明诗人不是为了落脚于虚幻,而是为了着眼于现实,着眼于个人强烈的主观感情的抒发。“所命止一绪,而百灵奔赴,直欲穷人以所不能言,并欲穷人以所不能解”(方拱乾 《昌谷集注序》),这首诗正也体现了这样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