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放
荒村古岸谁家在,野水浮云处处愁。
唯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
据《资治通鉴》载:唐肃宗广德元年(760),淮西节度使刘展据江淮之地起兵谋反,田神功奉命讨伐,大破之,继而大掠扬州、楚州(今江苏淮安市)江淮大地惨遭劫难。此诗即作于这场大乱之后。淮阴,即今江苏清江市,隋大运河由淮阴经楚州直通扬州。
前两句写乱后运河两岸残破荒凉的景象。史载田神功劫楚州时,“城中之地穿掘略遍”,足见当时的残酷和野蛮。经受如此劫难之后的江淮大地,已是村落荒芜,人烟稀少。诗人乘舟经过淮阴古岸,看到的也是“荒村”。“谁家在”用疑问的语气,表现了对残酷的战争和野蛮的掠夺的无比愤恨。运河两岸自来都是繁庶之地,但如今再也见不到人家、酒旗和穿棱如织的船只,只留下默默流淌的“野水”和飘浮在野水中的朵朵云彩。诗人荡舟在这荒村、野水、浮云之中,所到之处,触目伤怀,愁绪万端。
三、四句巧转笔锋,由点向面宕开。前二句着重于淮阴岸,写岸边的荒村野水,后两句则用高度精练的笔墨,表现从淮阴到扬州的整个江淮大地的衰败凄惨的景象。“唯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诗人独荡孤舟,无人为伴,无店相迎,两岸没有人家,只有“衰柳树”上凄厉的蝉鸣声伴随他飘流到扬州。“蝉声相送”将自然人格化,烘托古运河的空旷寂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惨淡孤独的心境。“到扬州”三字颇耐寻味。扬州古为佳丽风流之处,如果没有经历战乱,“到扬州”给人带来的是快乐和轻松,而如今江淮大地一派萧条,在“蝉声相送”的情景下“到扬州”,诗人的感受如何呢?诗歌到此戛然止笔,含蓄深厚,回味无穷。刘熙载说:“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艺概》)此诗以“蝉声相送”反衬运河两岸人烟荒芜的惨状,也可谓是“小中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