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珝
细竹渔家路,晴阳看结罾。
喜来邀客坐,分与折腰菱。
这首诗纪渔家之行。诗人依次描述所见所闻,像导游一样指引读者去领略渔家风光和人情。这种顺乎自然的文字,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跟渔家淳朴之风相谐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首句落笔于路。在茂密的竹林中,有一条渔人往来江边的小径,两旁翠竹枯劲清瘦,显得又高又细。作者为访渔家扶路而行,于遮天蔽日的浓荫中忽高忽低,时左时右,顿生曲径通幽之感。
次句和首句之间剪去了不少过节。此行既不同于孟浩然“过故人庄”,亦不同于陆放翁“游山西村”。因为人地两生,所以尽管找到渔人之家,也不便孟浪从事。正在犹豫之际,传来悠扬的渔歌,便循声向前,来到一片阳光和暖的空地,欣赏渔家姑娘晒网结罾的手艺。“罾”本来特指以竹或棍为支架的方形鱼网,这里用作泛指。
也许,诗人和姑娘的谈话惊动了老渔翁,他知有客自远方来,非常高兴,可见其多么善良质朴;又邀请客人到家中小坐,再见其热情好客;“分与折腰菱”,更显其憨直豪爽。“折腰菱”因两角上翘、状如折腰而得名,香甜可口,乃渔家特产。老翁恐初来乍到之人不好意思,就硬把菱分放到来客手上,让你不能不尝。诗人用简巧传神的“分与”二字,使渔翁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刚从人情薄如纸的官场败北而来的作者,一踏上“渔家路”,就恍若步入诗境。尽管他没有直接抒写主观感受,但其陶陶欲醉之情却充盈于字里行间。他寄爱于笔端,由景及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渔翁形象,透发着淳美的人情味和浓厚的水乡味,开掘并展现出古朴民风的诗意内涵,给人以新美的艺术享受。在描写渔家生活的诗歌中,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