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琬·一剪梅》原文赏析

《宋琬·一剪梅》原文赏析

思家作

飘泊东南剧可怜,朝采菱船,暮打鱼船。愁中看遍好山川, 莺脰湖边,罨画溪边。

问余何日赋归田,说道今年,早又明年。故园消息久茫然,春燕来前,秋雁来前。

人们在饱经忧患、长期飘泊之余,总不免有思念故乡之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人在感情上也是如此。作者自康熙二年癸卯 (1663) 十一月出狱之后,约有八年时间,旅寓江浙一带。他曾经遍交江南名流,又和流寓在杭州、苏州、南京、扬州、吴兴的一些词人诗客相往还,登临酬倡,写下了不少诗文作品。而在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思乡的情绪。这篇《一剪梅》 题为“思家”,正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首句“飘泊东南剧可怜”,是作者多年客居生活悲辛的自白。“东南”指江浙地带,这里本是山川佳胜的所在,“人人都说江南好”,为什么作者偏有“剧可怜”之叹呢?从作者的身世来看,他的故乡在山东莱阳,父亲宋应亨在崇祯十六年死于抗清的莱阳之役。他在入清通籍以后,又两遭狱难,在政治上遭受清廷的疑忌。尽管在秦州、永平、浙江等地任兵备道时,均能廉察民情,很有政绩,一旦被人告密遭到冤诬,仓猝之间,就全家锒铛系狱,这种冤酷,在作者的心境上可说是打击很深重的。癸卯幸获释放,他心有余悸,没有即时回到家乡。在《眷怀故山 》 诗中说: “汨汨哀时序,悠悠念故山。敝庐沧海曲,惆怅未能还。”这是什么原因呢? 康熙七年(1668)正月,他在《过姜如农东莱草堂》诗中说:“岂不怀乡土,其如多露何? 亲朋半猿鹤,童稚喜风波。”这虽是针对姜如农的处境而言,其实作者自己的情况也是如此,可说是委婉而又深沉的回答。所以这首词中的“思家”,写的仍然是欲归未得的惆怅心情。词句中说是“剧可怜”,道理也在于此。接着用“朝采菱船,暮打鱼船”两句,概括了在东南流寓生活的简况。江南是水乡,出入大多用船。作者经常乘着轻舟飘荡于烟水之中,来往于杭州、云间、吴江、苏州、宜兴、金陵等地,在舟行的当儿,见到的大多是采菱、打鱼的船只,对于“一艇任风波”的生活,作者是习惯了的。(这两句中的“朝暮”是互文,采菱船可以暮归,打鱼船也不妨朝往。)想到自己频年岁月蹉跎,只能和江上的渔父、湖边的采菱女郎,时而相遇于云水烟波之际,却并没有他们悠然自得的情怀,所以也更加感到漂泊的可怜了。下面三句说“愁中看遍好山川,莺脰湖边,罨画溪边。”是作者借以自慰之语。作者此时既有去国怀乡的愁思,又有身世坎坷、忧谗畏讥的哀愁。“夜阑话乡曲,灯火不胜愁”这样的诗句,在集中屡见不鲜,然而在愁中却偏有意外的收获。他曾经歌啸于西湖葛岭、南屏之侧,行吟于云间九峰、三泖之间,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金陵城郊牛首山、燕子矶的佳胜,乃至扬州的红桥,吴兴的苕霅,吴江的垂虹桥,都是经行之处,说是“看遍好山川”,似不为过。然而词人在这里只说“莺脰湖边,罨画溪边”,显然也只是举个典型例子。(莺脰湖在吴江西南,因形似莺脰而得名。“脰”音豆,颈项。罨画溪为宜兴荆溪的别称,溪边花竹映入水中,有如罨画。罨画,杂色彩画。)这两句紧密地和前面的“朝采菱船”两句相呼应,不加雕饰,自见行文之美。下片“问余何日赋归田”三句是说:问我几时才能真个归回田园呢?说是今年回去,转眼之间,却又早是明年了。东汉著名文学家张衡,曾作有《归田赋》,作者欲赋归田而未能如愿,“不成归计只成悲”,心情上的凄苦,是难以言喻的。然而怀归之情,千丝万绪,并未完结。接着用“故园消息久茫然” 三句,深逗此情,以示未归的原因,是故园消息,早非当年可比,因此不免有“久茫然”之感。这是一层意思。再一层意思,是因故园消息茫然已久,所以才更加思归。春燕来前是茫然,秋雁来前也是茫然。而燕雁代飞,春秋易序,以见一年四季常怀归思,“客中无日不思家”,词亦由此作结。

全词回环曲折,委婉缠绵,文词飘逸流畅,有流水行云之妙,而深沉的命意,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