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木兰花慢》原文赏析

《元好问·木兰花慢》原文赏析

孟津官舍寄钦若、钦用昆仲并长安故人

流年春梦过,记书剑、入西州。对得意江山,十千沽酒,著处欢游。兴亡事,天也老,尽消沉不尽古今愁。落日霸陵原上,野烟凝碧池头。

风声习气想风流,终拟觅菟裘。待射虎南山,短衣匹马,腾踏清秋。黄尘道,何时了?料故人,应也怪迟留。只问寒沙过雁,几番王粲登楼。

吴庠《遗山乐府编年小笺》谓此词作于金宣宗兴定六年(1222)。李钦若、李钦用兄弟都是词人好友,于兴定五年(1221)同登进士第。孟津,又曰盟津,在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与诸侯在此会盟。

上片分两层:前六句回忆少年时的欢快生活,后六句抒国破后的悲哀之情。发端总起一句“流年春梦过”,叹息美好年华如春梦一般匆匆逝去。接着以“记”字领起,直贯以下五句,写少年时读书击剑,随养父元格到甘肃陇城一带的游历。当时,“对得意江山,十千沽酒,著处欢游”。词人诞生在有“小尧舜”之称的金章宗盛世,和平优裕的生活,给词人幼小的心灵留下美好的记忆。想当年面对如画江山,沽酒酣饮,裘马清狂,春风得意,纵情欢游,真不知愁为何物。但是,自大安三年(1211)

词人二十二岁起,蒙古大军攻金,仅仅几年时间,金朝的大片河山沦陷。词人历经忧患,在战乱中死里逃生,遭受了国破家亡之悲(哥哥好古被蒙军杀害)。上片的后半即直叙国难之痛。“兴亡事,天也老,尽消沉不尽古今愁。”大自然是无情物,所以“天”无所谓“老”,可是词人认为国难使“天”也“老”了,暗用唐人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诗句。天也老了,当然一切都消沉了,这“愁”是古今永远不会休止的。歇拍“落日霸陵原上,野烟凝碧池头”是“不尽古今愁”的照应和补充。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在霸水流经的白鹿原上,离长安二十里。李白《忆秦娥》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就是写的这个地方。“落日霸陵”使人联想到历史的兴亡,使人感到人生功业的瞬息即逝。“野烟凝碧池头”用王维故事。据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等书记载:天宝十五载六月,安禄山叛军入长安,玄宗奔蜀。诗人王维被叛军所掳,拘于菩提寺中。一天,他的好友裴迪前去探望,说安禄山在凝碧池大宴,命原唐玄宗宫廷的梨园乐工演唱,梨园弟子们刚举声便一起泪下,乐工雷海青掷掉乐器,面向唐玄宗西去的方向大哭,被叛军肢解于试马殿。王维听了大为感动,随口吟成七绝一首:“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词人在此化用王维诗意,抒发自己对金朝旧都沦陷的悲痛之情。

换头宕开一笔,泛写一般士大夫在南迁后所表现出的无能为力的情绪。“风声习气想风流,终拟觅菟裘。”士大夫们都效法前人的风流习气,找一个退隐的处所。《左传·隐公十一年》:“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后世因称退隐的处所为“菟裘”。但词人不甘退隐,壮志不已。“待射虎南山”,用西汉李广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家居数岁,……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而“短衣匹马,腾踏清秋”,则是描写射虎的英武身姿。词人别首《水龙吟》也有出猎的描写:“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金铃锦领,平原千骑,星流电转。”这里通过出猎的描写,暗示自己虽有勇武壮志,却无法施展才能。至此,声情忽又一变,转为衰飒黯淡:“黄尘道,何时了?料故人应也怪迟留。”这是词人对现实的愤懑感慨。去年,词人与李钦若、李钦用兄弟同登进士第,但却没被荐用。因此,词人悲叹:为功名而在黄尘道上奔走,何时才能结束?他们渴望为国效力,而今却被一再耽误,料想朋友也会为此感到奇怪。结拍“只问寒沙过雁,几番王粲登楼”,沉痛之极。王粲是东汉末建安七子之一,有文才,生逢乱世,流寓荆州,但荆州牧刘表却不予重用。于是他写了一篇《登楼赋》,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慨和怀乡思归的感情。这里用王粲登楼典故,蕴藉地表达了自己同样的忧怀。“几番”二字,强调登楼次数之多,使悲愤更深一层。全词感情波澜迭起,叙事与抒怀交融,用典贴切,使词意更为精炼而深刻,风格豪迈而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