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德·点绛唇》原文赏析
题浔阳爱山楼
不厌频看,爱山楼外峰千朵。淡妆浓裹,好景平分可。遥指楼前,多少云帆过。闲中课,吟风相和,翠竹青松我。
这是一首优美飘逸的抒情小令。作者登上浔阳(今江西九江)爱山楼,远近景物尽收眼底。面对大自然旖旎秀丽的山山水水,词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不厌频看”四字,作为全词首句,赞美之情直露无遗。
庐山位于浔阳之南,千峰竞秀,云烟飘缈,恍如仙境。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由于身处群山环抱之中难识庐山真面;本词作者则在庐山之外的爱山楼上远眺众峰,观察点不同,感受也就迥异其趣。作者将远方座座突兀的山峰形象地用量词“朵”计量,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朵”一般用于咏花,如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即是。用“千朵”咏山,使群峰有了鲜花争相怒放的形象,这是作者移喜悦之情于众山的体现。元仇远《锦城》诗有“翼翼山千朵”句,或即为此词之张本。
“淡妆浓裹”四字是对远近山色层次的刻画,加强了景物的纵深感。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句,是形容西湖雨中与晴日下的不同风貌,呈现出时间的分割;此词“淡妆浓裹”形容同一时间内远近景物的不同色调,是位置的分割。人的眼睛对于远近景物的色彩感受是不同的,愈远的景物,其色彩愈呈清淡,故以“淡妆”形模。眼前山景则色彩鲜明,苍翠欲滴,故以“浓裹”形模。远山的疏旷淡远与近景的爽心悦目,都令人陶醉留连。“好景平分可”五字是对景物层次感受的概括,“可”有“可意”、“如意称心”之义,一字千钧,言简意赅。
上片集中写对爱山楼外群峰的赞美,与“爱山楼”之取名暗合,点明词题。下片则从楼前江水中的点点白帆入笔,过渡到自身的行动。在天光、山色、水影的交映下,词人登高吟咏,自然会产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心情。“课”在此处是按某种要求限时学作诗词之意。吟诵声与清风相和,物我交融,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词人的情感得到了涤荡和升华。末句“翠竹青松我”,恰如其分地概括出词人此时此地超脱飘逸的心境。翠竹长青,青松不老,前者虚心劲节,后者与天同寿。两种眼前景物与“我”构成的三重意象组合在一起,暗示出某种永恒的精神长存天地之间,超乎尘寰之外,真是飘飘欲仙!
登高远望,最易令人感情激荡,浮想联翩。或望穿秋水,愁肠百结;或激扬蹈厉,志高气昂;或从容不迫,万虑尽销。此词立意,显然属于后一种,欢喜之心与潇洒之情相互感发,全词的主旋律于是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