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通·南乡子》原文赏析
诗 余
盘古溯从前,词曲诗文没一篇。都向虚空描写出,蹁跹。自幸才人便值钱。
体制岂拘牵?唐宋金元亦枉然。识得毫端花放也,新鲜。不在人间此日传。
自杜甫《戏为六绝句》出,论诗之诗代有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部类。但比较而言,论词之词,唐宋元明,鲜有作者。朱彝尊虽有这类词作,亦稍晚于方中通。因此,方氏的这首论词之词,似为开先河之作。
“盘古”,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首出创世的人物。蹁跹,舞貌,意谓才人进行创作时,无所依傍,反而能彩笔蹁跹,纵横自如。“值钱”,尊重。最早的文学家所进行的创作,受到当时和后世的尊重和爱赏。下片前两句言模仿之弊,意谓“拘牵”于前人窠臼之中,即使将唐宋金元的作品模仿得维妙维肖,也毫无价值。接着,又从正面立言,提出“新鲜”的创作要求。所谓“新鲜”,就是独任性灵,表现真情实感,富有创造性。这样的作品,便能“不在人间此日传”——不仅名重一时,而且流芳后世。
为了深入理解方中通在词中所阐发的创作观念,我们不妨引其同题《减字木兰花》比照观之。词云:“怜他下笔,模拟《花间》求第一。又叹心忙,抛却《花间》学《草堂》。
肝肠潦草,面貌何曾收拾好?纵使王嫱,不过西施一样妆。” 《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为现存最早的词总集。《草堂诗余》,词总集,旧题南宋人编。词家小令、中调、长调之分,自此书始。“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王嫱”,字昭君,汉元帝宫人,著名美女。这首词的大意是,世人学词,非模《花间》,即拟《草堂》,泯却了自己的特色。倘若内在修养不够,只求外观的形似,可能便不伦不类。如果王昭君不顾自己的独特丽质,一味以西施的服饰打扮自己,那么,充其量不过是个假西施而已。显然,二词所反映的内容是相通的 它们体现了方中通对词创作的看法,即反对模拟,独任性灵,以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为最高境界。郭林《陪集序》引方中通语云:“不自为凭依而凭依人,吾不为也。”又评方中通的作品云:“位白一出语,非复恒常拟似,……别出机杼,行止自如……。”(《陪翁集》卷首)可见,这一观念是方中通思想的核心,并贯穿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中。
词兴起于唐代,大盛于两宋。衍至元明,模拟多而创新少,遂走向衰落。到了清代,词的创作复又中兴,其间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名作如林,不仅数量上远超前代,而且质量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清词所以能够中兴,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词人们面对前代的丰厚遗产,并未食古不化,而是立足于时代,表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和时代特色。清初已有一批词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创作和理论上的努力,方中通则以论词之词的方式,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因此,这首词在论词之词形式的出现和清代词风的转变两个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