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关山月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

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

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

欲验盈虚驶,方知道路赊。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横吹曲,开始也被称作鼓吹,在马上演奏,原是“军中之乐”。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汉代,北狄乐归鼓吹署,其后又分为二部:有萧笳者称鼓吹;有鼓角者称横吹。横吹,后又融合了西域胡乐。《关山月》是汉以后的人仿制的横吹曲。

《乐府题解》说: “《关山月》,伤别离也。古《木兰》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关山月》命名与此有缘。

张正见这首《关山月》是以咏月为题的。它表现着作者对自然美的讴歌、向往,也多少折射了封建文人对理想追求的失望、感伤和对人生旅途的倦意、惆怅。

作者善于选择角度落笔,生动地把“咏月”这一为千古诗人歌吟过的题材,表现得有个性、有新意。

起句是月光之咏。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极写月色之美。 “咏月”而不“对天”,却自地上着眼,迂回包抄,真是别具法眼。 “度月华”句, “度”当读为duo,本是“投入”之意。 “度”字引出“月华”之咏,继后, “流彩映山斜”,则为“月华”之颂:“彩”,表现了山的绚烂, “映”则写出了光的辉煌。 “流彩”而“映”,多么灿烂的月下关山!这使人不能不想到,地上的月光这么美,那么天上的月亮呢?

承句自然地写到了月亮的形象,即明月之吟。正面写明月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很难避免重复众多诗人的前辙。作者选择月的光环——月晕,千古咏月,鲜有从这个角度去落笔的,很见新意。作者把月晕喻为罕世瑰宝和氏璧,也流露作者的珍爱之情。 “轮随出塞车”,写月亦有情。月轮亦步亦随,依依相送,似有无限情怀,尽在不言之中。在作者笔下,月是高贵的,贵如连城之璧;又是平易亲切的,待人有无限情怀,这未始不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理想,自觉或不自觉地移情在景物上。

起句、承句从地写到天,给人一种浑莽壮阔的空间之感。转句写月的掌故。从空间范畴,转到“历史”范畴上来。

转句从神话、传说角度落笔写来,娓娓动人。

“唐蓂遥合影”。蓂,即蓂荚。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相传,唐尧时,有草夹阶而生,随月而死,每月初一日生一荚,至月半则生十五荚,至十六日后,每天凋落一荚,到月底豆荚就掉光了。若是二十九天的小尽月份,则余一豆荚。这只豆荚长在上面并不凋落,由此,就可以计算日月之数,因此蓂又被称为“历荚”。这句的意思是说,唐尧时,月光曾照蓂荚,夹阶而生。按影通假景,这里是月光的意思。

“秦桂远分花”。桂,今广西简称。这是因为秦朝设置桂林郡于此,从而得名。 “秦桂”就是这个意思。 “桂林”,除作为地名外,其词意兼有“桂花树林”之意。相传月中有桂树,故明月又别称“桂宫”、 “桂魄”。于是作者浮想联翩,以为秦朝的桂林郡,远从“月宫”分来了桂花,于是大地桂花繁衍,香溢人间。

借助神话传说,把明月写得那么美好,故事也十分引人,落笔角度十分巧妙。

结句,角度由景及人,写人对月的感慨。古诗的传统手法,大多是前面写景,结句抒情。 “欲验盈虚驶,方知道路赊。” “盈虚”本指月的圆缺,这里借代指月, “验”字是承上句“神话传说”而言,句意是:想驰车向月亮询问验证一下“唐蓂”、 “秦桂”传说的真伪,才知道道路是那么遥远。生发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和感慨。张正见生当南朝陈朝,可谓生于末世,末世之象必然使作者自觉不自觉地感到进取的无望。这同盛唐诗人好语王霸大略、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精神境界。 “方知道路赊”,正使我们多少也感到了作者含蓄的感伤。

诗句语言活泼,富于变化。

如,文中多次提到“月”,但全诗只出现一次“月”字。其余,均转换方式,角度表达出来。如“月华”和“流彩”同指月光,“晕”、 “轮”同指月亮, “秦桂远分花”,巧妙地省略了“月”字(应是秦桂远自月中分花)。 “盈虚”,则以月亮的显著特征来借代“月”字。这些,都使诗句语言规避了重复、单调的弊害,使之清新、耐人寻味,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功力。

作者善借一词而兼具双关之意。如同“桂”字既作地名,又兼谐树名一样, “盈虚”除作为月的代称外,还可兼具伸屈、进退之意,这就赋予了“方知道路赊”双重含义,除明月不可及之外,也兼有理想不可及的感喟。

这首咏月诗,能不落窠臼,调转各种新鲜的角度,表现了明月的风采,富有作者的个性特色,是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