炀帝时挽舟者歌|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炀帝时挽舟者歌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少。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闺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悯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隋炀帝杨广为了满足其反动统治阶级的贪欲,肆意把徭役和战争两副重担压在人民的身上,逼得他们家破人亡。他先后三次发动了对高丽的非正义战争,使成百万士兵饿死或战死在辽东(今辽宁辽阳市)一带。他为了加强镇压南方人民、转运江南财物和到江南游玩,又征调了几百万民伕,先后开凿通济渠和江南河等,并沿河广建行宫。他于公元605年、611年和616年三次巡游扬州。所乘龙舟,高四十五尺,长廿丈,分四层,上设正殿、内殿、东西朝堂等。当时随行船只共五千多艘,全由民伕拉纤。仅第一次,挽船民伕就多达八万余人。

这首民歌见于《隋炀帝海山记》。据云: “炀帝御龙舟,中道,夜半闻歌者甚悲。……帝闻其歌,遽遣人求之,至晓不得其人。”很可能, “其人”就是当时拉纤民伕中的一个。

人在歌的开头说道:他哥哥在征辽东的途中已经饿死了。现在他又被迫辗转在运河堤岸上忍受困苦。他感到生还无望,想到父母妻子正望眼欲穿地等待他回去,心中无限悲伤。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发指的图景啊!

诗人便通过这幅图景,控诉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统治。在这样的统治下,广大劳动人民竟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

诗人声泪俱下,形象地塑造出一个呻吟于暴政下的被压迫者典型。他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讲述,这样更增添了民歌的特色和加强了真实感。诗一开头,叙兄死弟困,先造成悲痛的氛围;随后,通过设想死后的凄凉情景,把这种氛围渲染得益发辛酸。这样就更有力地扣动读者的心弦,使读者越感到沉痛和被压抑了。

这首民歌曾激起人们对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和横征暴敛的无比怨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广大被压迫者传唱着它,一定会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擎起复仇的刀枪,点燃农民起义的革命火焰。

民歌作者正是用层层递进的手法,使这首歌收到了巨大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