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前赤壁赋》鉴赏

古文·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1),七月既望(2),苏子(3)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4),诵明月之诗(5),歌窈窕之章(6)。少焉(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8)。白露横江(9),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10),凌万顷之茫然(1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2),而不知其所止(1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4),羽化而登仙(15)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16)。歌曰:“桂櫂兮兰桨(17),击空明兮泝流光(18)。渺渺兮余怀(19),望美人兮天一方(20)。”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22),如泣如诉,余音袅袅(23),不绝如缕(24),舞幽壑之潜蛟(25),泣孤舟之嫠妇(26)

苏子愀然(27),正襟危坐而问客曰(28): “何为其然也(29)?”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0)?西望夏口(31),东望武昌(32),山川相缪(33),郁乎苍苍(3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36),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37),旌旗蔽空,酾酒临江(38),横槊赋诗(39),固一世之雄也(40),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41),侣鱼虾而友麋鹿(42),驾一叶之扁舟(43),举匏樽以相属(44),寄蜉蝣于天地(45),渺沧海之一粟(46)。哀吾生之须臾(47),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48),抱明月而长终(49)。知不可乎骤得(50),托遗响于悲风(51)。”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52),而未尝往也(53); 盈虚者如彼(54),而卒莫消长也(5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5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7);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58),而又何羡乎?且夫(59)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60),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61),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62),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6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64)。”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65)。肴核既尽(66),杯盘狼藉(67)。相与枕藉乎舟中(68),不知东方之既白(69)

〔注释〕(1)壬戌: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岁次壬戌。(2)既望: 夏历每月的十六日。既: 过了。望:夏历每月十五日。(3)苏子: 作者自称。(4)属(zhu): 劝酒。(5)明月之诗: 指曹操《短歌行》,诗中有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6)窈窕(yaotiao)之章: 指《诗经·陈风·月出》的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即窈窕。(7)少焉: 不一会儿。(8)徘徊: 形容月亮徐徐运行。斗牛: 两个星宿名,即南斗和牵牛。(9)白露: 指月光临照下的乳白色水气。横: 这里作笼罩解。(10)纵:任凭。一苇: 指小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所如: 所往。(11)凌: 越过。茫然: 旷远的样子。(12)冯(ping): 通“凭” ,依仗。虚: 太空。御: 驾驭。《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13)所止: 停留。(14)遗世: 遗弃人世。(15)羽化: 道家认为人飞升成仙叫羽化。登仙:飞入仙境。(16)扣:敲。舷: 船边。(17)桂櫂(zhao): 桂木做的棹(即桨)。桂、兰:桂木、木兰,均为香木。(18)空明: 月光下江水明澈。沂:同“溯” ,逆流而行。流光:水面上闪动的月光。(19)渺渺:辽远的样子。(20)美人:借指自己所倾慕的人。(21)倚歌: 随着歌声。和:应和。(22)怨:哀怨。慕: 爱慕。(23)袅袅(niao): 声音婉转悠长。(24)缕:丝缕。(25)舞: 使动用法,“使之舞” 之意。幽壑: 深涧。(26)泣:使动用法,“使之泣” 之意。嫠(1i)妇:寡妇。(27)愀(qiao)然:忧愁的样子。(28)正襟: 整好衣服。危坐: 端坐。(29)何为其然: 为何如此。(30)曹孟德: 即曹操,相传曹操征东吴,屯兵赤壁,月夜观江景时作《短歌行》。(31)夏口:古城名,在今湖北省武昌市黄鹄山上,为三国时吴大帝孙权黄武二年(223)所建造。(32)武昌: 今湖北省鄂城县,非今之武昌市。(33)缪(liao):通“缭”,缭绕。(34)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苍苍:青翠色。(35)周郎:周瑜。因他任建威中郎将时只有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见《三国志·周瑜传》)。困于周郎: 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征吴,被周瑜在乌林赤壁(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战败,退至南郡(今湖北省西部至四川东部一带)。(36)荆州:汉时荆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下:攻下。江陵: 今湖北省江陵县。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曹操曾打破荆州,刘表子琮降,而后曹操又攻克江陵,随后进军赤壁。见《资治通鉴·汉纪》。(37)舳舻(zhu lu):大船。(38)酾:斟酒,这里是饮酒的意思。临: 面对。(39)槊(shuo):兵器,即长矛。诗: 即《短歌行》。(40)固一世之雄:本是一个时代的英雄。(41)渚(zhu): 水中小沙洲。渔、樵: 这里都用作动词。(42)侣:与……做伴侣的意思。友: 与……做朋友的意思。麋(mi): 鹿的一种,即“麋鹿” 。(43)一叶: 形容船小象一片树叶。扁(pian)舟: 小船。(44)匏(pao):葫芦的一种,外壳可以做瓢。樽: 酒器。相属(zhu): 相互劝酒。(45)蜉蝣(fu you): 昆虫名,夏秋之交生在水边,朝生暮死,实际上只能活几个小时。(46)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象大海中的一粒米。沧海:大海。粟: 谷子。(47)须臾(yu): 片刻,一小会儿。(48)挟(xie)飞仙以遨游: 与飞行于空中的神仙结伴游玩。挟:腋下夹着。遨游: 游。(49)长终: 永远的意思。(50)骤得: 突然得到。(51)遗响: 余音,这里指箫声。悲风: 悲凉的秋风。(52)逝:往。斯: 代词,这(江水)。《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3)未尝往也: (实际上)是未曾流去。(54)盈:满。虚:缺。(55)卒:到底。消长:消减和增长。(56)盖: 句首助词。将:表示假设的语气。(57)曾: 竟然,简直。以:相当“于” 字,在的意思。一瞬: 一眨眼间。(58)物与我皆无尽也:世间万物和我们人类自身都是永不消失的了。(59)且夫: 句首助词,况且的意思。(60)物各有主: 世间万物各有其主宰。(61)得之: 听到。(62)无禁: 没有人禁止。(63)造物者: 大自然。无尽藏:佛教语,原义是佛法无边,作用于万事万物,无穷无尽。后来就把用之无穷的东西称为“无尽藏” 。(64)适: 舒适,引伸为享受。(65)盏: 浅而小的杯子,这里专指酒杯。更酌,重新斟酒。(66)肴: 菜。核: 果品。(67)狼藉: 零乱。(68)相与: 彼此。枕藉: 交错躺着。(69)既白:天已发光放亮。

〔鉴赏〕散文,顾名思义,是散。大至日月星辰,小至花鸟虫鱼,皆可融进笔端,摄入画面。然而,散,只是就艺术表现领域而言,它丝毫也不意味着内容上云天雾地的散漫不经。相反,它倒是应该在散中见出不散,讲究构思的缜密,艺术的精粹。这方面,我国古代散文中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这篇散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江天、江水、江色; 就情而言,有悲、有欢、有乐。时而泛舟秋江,时而飘飘欲举,时而畅言哲理。作者纵意铺陈,挥洒自如。然而,毕览全篇,却感到作者构思精湛,缜密,没有多余的闲文,显得精粹,集中。这方面的艺术经验,值得探讨借鉴。

散文的创作更多的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索贯串始终的。当作者从生活实践中触发了某种感受后,又总是要渗透到作品中来,成为联缀散文艺术画面的线索。在散文创作中,主观感受的提炼是至关重要的。就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感受的具体内容来看,会因时、因事、因人的不同而有异,不可强求一律。然而,对于散文主观感受的线索却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这条线索应该鲜明而突出。如果在直接抒情言理的作品中,主观线索鲜明,则主题突出; 如果在借景抒情、借物言理的作品中,主观线索清晰,则纲举目张。在我国古典诗论中,很重视“意”的作用,所谓“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正是强调了作者主观感受的重要作用。苏轼的《前赤壁赋》的抒情脉络十分清晰。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入乐。这条线索的起伏形成了文章的波澜,而由这种波澜的跌宕便带出了文章境界的转换。

在散文中主观感受的线索不仅应该脉络清晰,而且应该意脉显著。所谓意脉显著,就是如诗歌中要讲究诗眼一样,画龙需点睛,点睛后,才有精神内涵,才能目光四射。《前赤壁赋》的点睛处就是苏轼所表达的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的“变与不变” 论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是,这种表达却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前赤壁赋》文笔之归宿,题旨之所在,是作者集中要表达的思想。由于作者胸有全“豹” ,目光四射,这一思想的安放,就点活了意境,疏通了脉络,提挈了全篇,真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陆机: 《文赋》)。

由上可见,散文的艺术构思,应有贯通首尾的主观感受的线索,应有主观感受的意脉、龙睛,只有这样,才能于散中见出不散。然而,有了这些,似还不够。因为主观感受的线索在散文作品中的安放,串缀珠玉贝石而成整体,需要进行具体的艺术处理,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而形成散文的起承转合。

这篇散文是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作者从容为之,舒徐用墨,显得游刃有余、手笔舒展,逐步渡渠过道,泻入题旨的深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点明时令、地望、人物。虽是简要记述,但却笔直地通向下文:“秋”引出秋景,“赤壁” 导出怀古,“苏子与客”伸出主客议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描写了一幅月夜江色图。“清风徐来” ,见出秋气之爽; “白露横江” ,写出秋意之浓; “水光接天” ,状摹秋水之旺。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浩阔的胸襟。作者对秋江秋月秋夜的欣赏,举酒诵诗的举止,都分明流露出欣愉的畅游之情。这是触景生情,由眼前景激发出的胸中情,作者的主观感受初现端倪。“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怡然之乐,溢于言表。感情激荡,不能自已,则鼓飞起想象的翅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瓢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小船飘荡在江上,如乘风而飞,不知所终; 游人飘飘欲举,登临仙境。这里,感情色彩显然加浓了。想象的运用,升华了感情,由淡勾轻彩而至于重彩浓墨。

“饮酒乐甚” ,自然要“扣舷而歌之” 。歌声的插入使得《赤壁赋》的声调为之一宕。清澈润畅的泉水本来是顺流而淌,现在却发出呜咽之声了。作者在这里几次提挈笔势,推进感情的波澜。羽化登仙,是为“乐”; 扣舷而歌,是为“悲” ,情绪因之一转,随后便逐渐跌落。洞箫吹奏,渲染了悲情; 倚歌和唱,深化了悲意;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描述了悲声;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是悲音的具体化,能使藏在深水中的蛟龙为之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妇因之哭泣。行文至此,作者的主观感受已由悦情尽变为悲意。但是这种转换,不是突然发生,而是转得自然,逐层深化,丝丝入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承上启下,过渡自如。有问必有答,这便出现了客人的议论。于此,文章便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

“客人”的悲,由三个方面的原因构成:

由人物上古代与当世的对比而生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来到赤壁,当然会想到往古的历史人物,这样的联想自然妥帖,文笔依然扣住散文一开始所点示的 “赤壁”濡墨。作者这次所游的是赤鼻(壁)矶,而当年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赤壁是湖北嘉鱼县东北。但是,作者在这里是为了借题发挥,借以抒情和言理,因而也就以假赤壁言真史实,用艺术上的虚托方法来表现。这是服从于全篇艺术构思的需要所作的艺术处理。由于这样处理了,作者的抒情、明理就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由赤壁联及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气势浩壮,声威大振,既具武功,又有文治,是一代英雄。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而今安在哉” ! 也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了。而“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样的等闲之辈与一世之雄相比就更不在话下了。悲苦和怨艾就从这古今历史人物的对比中产生了。

由宇宙间无穷与须臾的对比而生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长江悠悠,无穷无尽。在无穷的宇宙之中,人生不过短暂的瞬间,人生太渺小了。这是悲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理想上现实与愿望的对比而生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正因为古人长逝,宇宙无穷,作者就不得不从幻想中去寻求寄托,和飞升的仙人同游太空,跟天上的明月永久存在。然而,这是不能实现的。“知不可乎骤得” ,清醒地看到现实和愿望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因而就 “托遗响于悲风” 。

在这里,“悲”产生的原因交代得既很清晰,内在的联系又极分明。

这一切,作者是借 “客” 的名义,艺术上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故意制造一个议论的对立面。这在文势上,便于形成波澜; 这在议论上,更为有力。经过跌宕后,更能逼入文章的主旨。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仍然扣住水和月下笔,不偏不离,以回答“客” 的名义,展开哲理般的议论。苏轼在这里论述的是“变与不变”论。用变的观点看问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用不变的眼光看事物,“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直接回答了上文的 “羡长江之无穷” 。这种理论既有辩证法的因素,又有老庄相对主义的成分。正因为用这种观点看待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而解脱的真正出路,则又是“清风明月”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同去拥抱这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寄托。正因为作者开了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于是“客喜而笑” ,全文的感情又起变化,归结于这思想超脱之乐中。在结构上达到了首尾照应的效果。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艺术构思的匠心之处了。把散文看成是随意为之的文字,可就错了。它讲求构思的精巧和缜密。正因为它可将天地万物,囊括成篇,这就更增加了构思的难度。

《前赤壁赋》的创作经验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散文的艺术构思须有鲜明的主观线索,这条线索或是明流,或是伏脉。有时虽只见孤峰独峙,却实与潜脉相联。这样,有脉流在胸,那就不怕文笔放开; 有时,愈放开,则反过来倒能转化成一种特色,益见文路开阔,天高地远。散文的主观感受当然要讲究提炼,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焦点聚合的过程。聚万道光线于焦点,整个散文就显得精粹集中。苏轼在本文中申述了自己的一个重要人生哲理。然而这个观点的表达,却一点也不枯燥乏味。作者津津乐道,读者兴致盎然。这是因为作者的议论伴和着形象,跟可感的形象联袂而至,就使人喜闻乐见了。这种处处从文学的特性出发,注重形象感的经验,值得重视。同时,散文构思应注意章法、熔裁、布局、安排、组织。它不应该漫不经意,而应该肌理细密。《前赤壁赋》由泛舟到枕舟,首尾相应; 由于作者是从整体上考虑构思的,因而整个散文就浑然一体,自成天地。在内部结构上,情因景而生,生得自然;由喜转悲入乐,波澜分明。如春水轻帆,令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悲境,揭出哲理,获得解脱,这样,情联着理,就显得情理并茂。

这篇散文重在说理、议论,是苏轼“以文为” “议论入诗”的文学主张在散文创作中的体现。作者要揭示他的哲理,不是直入题旨,而是如笋去壳,如茧抽丝。这样,就通过精湛的艺术构思,增添了文章的波澜和意趣。在揭示哲理的具体过程中,在推进感情、境界时,妙造自如,掉转灵活,象行云流水,轻轻地把读者送过一程又一程,使读者获得奇妙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