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轼
古琴当与响泉、韵磬为当世之宝2,而铿金瑟瑟3,遂蒙辍惠4,报赐之间,赧汗不已5。又不敢远逆来意,谨当示子孙,永以为好也。然某素不解弹,适纪老枉道见过6,令其持者快作数曲,拂历铿然,正如若人之语也7。试以一偈问之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录以奉呈,以发千里一笑也。
寄惠佳纸名荈9,重烦厚意,一一捧领讫,感怍不已10。适有少见,书不周谨。
1彦正:苏轼的友人。判官:州的属官,掌管行政。2 响泉、韵磬:均宝琴名。铿(keng)金瑟瑟:形容古琴的声音。4 辍惠:割舍心爱之物以赠人。5 赧(nan)汗:因羞愧而流汗。6 枉道见过:绕道拜访。过:访、探望。7若人:称呼对方。8偈(ji):梵语“偈陀”的简称,佛经中的唱词。9荈(chuan):晚采的茶。10怍(zuo ):惭愧。
【析点】 这封短信通过对古琴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惠赠的真挚感激之情。短信开篇即赞古琴为“当世之宝”,接写古琴美妙的音色。虽未见更多誉美之辞,但透过纪老的侍者“拂历铿然”的弹奏令作者陶醉其中、感悟不已、诗兴勃发的描述,不难想象琴音不同凡响、动人心魄的魅力。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正面描写难以企及的艺术效果。
信中“以发千里一笑”的《琴诗》,又见于苏轼诗集,或题作《题沈君琴》,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哲理诗。诗言琴本无声,指亦无声,然而琴与指的默契结合,却形成了悦耳的乐音。唐朝韦应物有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诗云:“水性本云静,石中固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琴诗》的构思与之相似。不知二者是不谋之作,还是后者受启迪于前者。但后者寓含的哲理较前者更为深刻。同时在表现形式上,《琴诗》别具一格,不以诗意的感受为基础,而是以禅入诗。旧注引《楞严经》中以琴为喻云:“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苏轼信中自称此诗为“一偈”,可见是受了这一佛理的启发。
《琴诗》富含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睿智又不失诙谐幽默。它的运用,使全信显得轻松活泼,随意而不失诚挚感激之情,反映了作者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