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
(檀弓上)
有子问于曾子曰【1】:“问丧于夫子乎【2】?”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3】。”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 子游曰:“甚哉, 有子之言似夫子也! 昔者夫子居于宋, 见桓司马自为石椁【4】,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5】, 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 为桓司马言之也。 南宫敬叔反【6】, 必载宝而朝 【7】。 夫子曰:‘若是其货也【8】,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 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 有子曰:“然。 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 【9】, 四寸之棺, 五寸之椁, 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昔者夫子失鲁司寇【10】, 将之荆【11】, 盖先之以子夏【12】, 又申之以冉有 【13】, 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注释】
【1】 有子: 名若,孔子的弟子。 曾子: 即曾参, 孔子的弟子。
【2】 丧:“指失去官位。
【3】 子游: 姓言, 名偃, 孔子的弟子。
【4】 桓司马: 即宋国的桓魋, 司马是官名。 椁: 棺材外套的大棺材。
【5】 靡: 奢侈。
【6】 南宫敬叔: 即仲孙阅,鲁大夫。 反, 指失位后回国。
【7】载宝而朝: 载着财物入朝行贿, 寻求复位。
【8】货: 行贿。
【9】中都: 鲁地名。 制, 制定。孔子曾为中都宰, 制定过棺椁的规格。
【10】司寇: 官名,掌刑狱缉查等。孔子曾作过鲁国的司寇。
【11】荆: 楚国。
【12】子夏: 姓卜名商,孔子弟子。
【13】申:继。冉有; 名求,孔子的弟子。
【赏析】
《有子之言似夫子》是选自《礼记·檀弓上》的一章,它记录了孔子的几个弟子,关于孔子对失去官位和死后的礼法问题进行的讨论,表现了孔子弟子有子能够从孔子的实际行为认识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 称赞有子之言似夫子 (孔子), 同时也阐明了孔子对失官及死后有关礼制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文章原无题目, 在后人选录时, 以文中一句话为题, 颇吸引人。有子, 即有若, 鲁国人, 是孔子弟子。孔子去世后, 以子游为首的部分弟子因有若相貌言语很像孔子, 故而请求像对待孔夫子那样侍奉有子。本文用“有子之言似夫子”为题, 从而将有子与万世师表孔子相提并论, 还称赞有子似孔子, 令人始读即顿生疑窦, 使人陡然增添读下去的兴趣。由此可见, 选择题目巧妙, 对文章说来是何等重要。
这篇文章由有子、曾子、子游三人相互间的三段对话构成, 文脉清晰, 笔势跌宕起伏, 章法灵活, 舒卷自如。
文章第一段对话是写有子与曾子就孔子对“丧”——失去官位后礼法的看法问题, 所进行的争论。这段先说有子向曾子就“丧”——失去官位提问:“问丧于夫子乎?”点出要探讨孔子如何看待“丧”后的礼法问题。针对有子的提问, 曾子毫不含糊地回答:“闻之矣。丧欲速贫, 死欲速朽。”这不但回答了有子所问“丧”的问题, 而且带出关于死后的礼法问题。曾子的回答语气很肯定, 似乎有充足的理由, 但就当时来说,“丧欲速贫, 死欲速朽”与礼制不合, 如此解答似不近人情, 因而开篇这一问一答即使人产生诸多疑团, 这一问一答成为总领全文的关键。下面有子对曾子的解答以“是非君子 (指孔子) 之言也”两次提出否定的异议, 曾子则两次证明自己所说的话是确切无疑的, 强调坚持这一认识是有孔夫子的言论作为根据, 并分别以自身亲耳聆听以及与子游共同聆听孔夫子教诲来确证, 表明自己所持观点不谬。这时有子对曾子所言孔子的看法予以承认,认为确有其事, 先用“然”进行肯定, 同时有子也看出孔子所言是针对具体事情的, 而曾子以此为立论的基础是有片面性的, 故此有子指出“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夫子是另有所指, 曾子却别有会心, 这样既指出曾子所犯片面性的错误, 同时又坚持了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在这段话中, 有子对曾子所言“丧欲速贫, 死欲速朽”的说法, 始终不表同意, 但又不说明其根据和原因, 从而引领出下文。
接下去, 文章不再写有子与曾子争论了, 而是在章法上宕开一笔, 写曾子与子游的对话, 以子游的解答来证明有子之言似夫子。这段对话先写曾子不明就里, 将有子之言告诉子游,“以斯言告于子游”紧扣上段, 叙述简练, 过渡自然。子游听了曾子的叙述后, 马上以“甚哉! 有子之言似夫子也”的感叹语句表示对有子衷心的佩服, 笔势一扬, 称赞有子见解高明, 非同凡响。接着子游分两层分别说明孔子针对桓魋为石椁三年而不成这一奢侈靡费的具体情况而言“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针对南宫敬叔失位后载宝而朝,行贿以图复位的情况而言“丧不如速贫之愈也”。通过这两层说明,孔子所言俱是针对具体的特殊环境中的人和事而说的,即所谓“有为言之也”。子游这段话既表明了孔子对死丧与奢侈行贿问题的见解,又把他对有子的称赞具体化了,同时在章法上又回应了上段有子与曾子的争论。这段话虽然由子游说明了孔子所言是有为之言,并非孔子真实想法,因而也留下了疑问,即孔子究竟持何态度?文章笔法顿挫有致在此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三段对话补充说明了有子认为孔子所言欲朽欲贫非其本意的根据,表明他看问题能够察言观行,全面地分析,说明有子之言似夫子的根本原因。这里又以“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过渡。接着写有子的反应“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既照应了前面“是非君子之言也”的论断,又引出下文,交代得出如此论断的具体根据。而且有子“吾固曰”一语自然引出曾子的疑问:“子何以知之?”文章水到渠成,有子道出他的根据,就是孔子曾亲自制定了棺椁的制度,和孔子在失去鲁国司寇之位以后仍不断寻求做官的途径。有子就是根据孔子的这些具体行动,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说明了孔子对死与丧后的礼制问题的真实看法,从而推翻了曾子的结论,也说服了曾子。回扣开篇,而有子之言似夫子这一主题也更鲜明突出了。
《有子之言似夫子》不仅章法上特点突出,而且能在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巧妙而富有特色。本文全由对话构成,人物的情态在读对话时不难想见。如第一段,描写有子曾子的争论、争辩写得很有层次,又富于戏剧性。在有子第一次说“是非君子之言也”时,曾子马上沉不住气了,“参也闻诸夫子也”一语,急切之情态可掬,栩栩如生;有子再加否定,曾子更为不安,即刻将子游置于自己一方的证人席上,他那谨慎忠厚,实实在在的性格在此突出出来。而子游一句“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把子游赞叹之情表现得格外酣畅。而“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一句,有子那隐隐的自得之状亦跃然纸上。
另外,文章多用两两相对、句式句法词语相近的排比句,既使文章显得气脉贯通,又使文章灵活之中见整饬。本文的确是一篇文法妙绝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