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诗歌·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据影印明翻宋陈玉父本《玉台新咏》)

本篇始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艺文类聚》卷三十二《人部·闺情》录此,亦称“古诗”。《太平御览》两处引到此诗,称名不同,卷九八三《香部·蘼芜》引作“古诗”,卷五二一《宗亲部·出妇》又引作“古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不收此诗。古人的诗歌选本一般也把它归入古诗,不作乐府。但《太平御览》的部分编者称它为古乐府想必也有根据,且从体制风格上看,它与乐府相似,故不妨两说并存。

《上山采蘼芜》,通过弃妇和故夫偶然遭遇而作的一次短暂的对话,向人们重现了一场家庭婚变的过程及留在当事人心头摆脱不掉的阴影。在夫权为纲的封建社会,男子休妻之事屡见不鲜,汉朝民谚中有“贵易交,富易妻”之说,唐朝也有“田舍子賸收十斛麦,尚欲更故妇”的记载,都证明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此诗让喜新厌旧的男人对自己的行为作不无悔意的反思,显然是在人物形象中融注了人生的经验。它所提供的生活教训更多于对休妻行为本身的指控。从而留给读者更为深长的思索,这在当时同样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前三句的主语和第四句的问话人是这位弃妇。她在途中遇见了自己过去的丈夫。她径直相问:“你新娶的人怎样?”这一问声中包含着十分复杂的感情,有对新人能带给故夫更多的幸福的怀疑和她对自己充分的自信,也有她对自己被遗弃的感伤和不平。

以下十二句都是故夫的答语。我们这样的理解与今天通行的主要选注本稍有不同。流行的看法是把“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二句作为弃妇在故夫答语中间的插话,认为这样读作品才曲折有味。当然,作为一种理解未尝没有道理。然而从作品的叙事结构来说,像这样在一个人的答话中突然插入另外一个人的简短话语,显得比较奇崛,也过于复杂,与汉乐府叙事诗中平实简朴的叙述风格不甚谐合,在汉乐府中较为罕见。因此,我们认为还是把后面十二句诗看作故夫完整的回答比较妥当。

故夫对故妇的提问不是只作简单的回答,而是把故妇和新妇作了一个比较,从而既清晰地介绍了新妇,又巧妙地夸赞了故妇。他先是说:新妇虽说还不错,但不如故人好;她的容貌与你倒也差不多,手工却不如你能干和灵巧。在封建社会,“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被称为做妇女的“四德”,它们是衡量一个女子优劣的重要标准,其中德、言侧重于人的气质品德,容、功则指人的状貌和干活能力。本诗略去德、言二项,只作容、功方面的比较,反映了下层百姓择偶较重实际。新妇的手工既不如故妇出色,容貌又不比故妇美好,丈夫对再婚后的生活并不感到怎么满意,他良心上对故妇怀有某种歉意。他在作了上面的比较之后,顺便又追溯了一下当年的情景,“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意思是说:现在看来,两人优劣是比较明显了,可是当年自己却迎进了新妇,遣出了故妇。话语中带有明显的自悔成分。然后,他又重新接起前面的话头,对新妇、故妇的手工和两人的形象作了比较;新妇织的黄绢粗,而且速度慢;故妇织的白娟精,而且织的速度快;黄绢不如白绢,新人不如故人。这位丈夫的上述想法不是见到故妇以后心血来潮,突然产生,而是他在生活中经过反复比较得出的结论。带着这种人生的憾恨过日子,他内心的失落和苦闷是可想而知了,而这正是生活对不知珍惜幸福的人的惩罚。

本诗由故妇和故夫相逢、相问、相答三部分组成,这种结构显出汉乐府的叙述依时间顺序平稳递进的艺术特点。问、答的内容涉及两人过去生活中的一次婚变带有回忆的性质,又使时间往顺序的方向延伸,整首诗把人物命运的过去和现在紧紧地连接了起来。这种构思使作品在扩大艺术容量的同时,又保持了篇章结构的简洁和笔墨的经济,显然是比较巧妙的。

感情含蓄是本诗的另一个特点。表面上看,故妇和故夫只是在谈论一场过去的婚姻,心境平静,态度客观,其实细味作品,不难感受到两人心中的波澜。“故妇”遇见故夫,“长跪”询问“新人”的情况,这不正表明她对被弃之事的难以忘怀?故夫对故人和新人所作的比较,反映了他再婚后苦闷的心情和难言的心曲,他夸赞故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故妇感情的一种补偿,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责。

此外,诗人又从“手爪不相如”中引出“织缣”、“织素”的不同,又从“缣”与“素”的差别引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前后连通,比喻生动,使本诗具有一种民歌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