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诗《凉州词》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陇右道凉州,位于漠南、祁连山北的“丝绸之路”上,州治在今甘肃武威。以其寒凉,故自汉代始称凉州,其实在“一片孤城”的武威,看不到黄河(如同登鹳鹊楼看不到黄河入海一样),故一本作“黄沙直上”。“黄河远上白云间”与“黄河入海流”、“白日依山尽”同属改组了客观事物的意中奇异之景(鹳鹊楼在山之西),所抒发的也同是昂扬阔大的情怀,并带幻想成份。但比起《鹳鹊楼》来,《凉州词》夸张和幻觉的成份更为鲜明和浓重,时间、空间和认识事物的逻辑(自然及社会),都按诗人充满自信的主观愿望作了重新组合。“黄河远上白云间”,是瞭望黄河上游的夸张景象(下游往低处流,不会引起此想象),黄水仿佛倒流,时空逆转,更显得浩浩荡荡,直上云天。加上一片孤城、万仞祁连雪山的衬景,在幻觉的夸张中创造出一种开辟鸿濛般的壮美。人——社会——自然——宇宙连为一体。羌笛何须奏出阵阵哀怨欲泣的曲调呢! 诗人嘲笑这种小儿女式的柔情。戍守边塞的将士们习惯了“六月尚闻飞雪片,三春岂见有烟花”(敦煌唐人佚名氏诗)的荒寒,边地春风不度,杨柳之类植物本来不多,还是不要在《折杨柳》的曲调中寄托悲悲切切的离愁别绪吧! 认识社会事物的逻辑也表现出粗线条的犷悍。论者多把后二句解为苦于边塞的哀怨,与前二句壮丽的意境和洒脱干脆的口气似不相吻合,但全诗也含有悲凉的意味,令人有苍茫之感。这也是一说。
《开天传信记》云:“西凉州俗好音乐。”唐代已有七种不同宫调的《凉州曲》。《开天传信记》又载,开元中由西凉州献进《凉州曲》,明皇命诸王于便殿观之,曲终,诸王皆称万岁,独宁王不贺,并指出凉州音乐有“宫离而少征,商乱而加暴”等缺点,大概指的是多数凉州曲调具有西北游牧民族音乐高亢激越悲壮奔放的特点。《集异记》载“旗亭画壁”故事中,女伶曾演唱王之涣《凉州词》,但不知用何曲调。从王作《凉州词》的壮阔格调看,大概曾受到凉州音乐的影响。
《沧浪诗话》开篇就主张学诗应“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并强调指出此乃单刀直入的学诗正路。盛唐诗歌是盛唐时代的反映。王之涣诗歌激越昂扬的个性风格还应和时代风尚结合起来理解。由于初唐以来百余年的休养生息,盛唐时期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少见的高峰,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国家统一,文化发达。《开天传信记》描述了开元盛世的景象:“天下大治,河清海晏。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隍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数。四方丰稔,百姓殷实。”审美意识必然联系着人生价值观,王之涣诗歌中神完气足的意象,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严羽以禅论诗,谓盛唐诸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听来十分玄妙,其实他所描述的种种,都源于盛唐人心胸开阔、个性丰满,因而挥洒自如、举重若轻,风度十分优雅这一点。有人推崇《凉州词》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所以,尽管王之涣诗今存不过《全唐诗》辑录的六首,但他仍不失为盛唐诗人的重要代表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