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十里客襟凉,路入江南选佛场。
欲问道人三世事,楼钟重听未应忘。
杜牧《江南春》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晋室衣冠渡江之后,南方佛寺庙宇遍布丛林。至唐,因禅宗的蔓延,江南丛林更成了南禅滋生与繁衍之地,佛寺之盛,远胜它处。黄庭坚《送密老住五峰》叙述途经江西筠州时所见佛场盛况说:“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朱松这首《杂小诗》,写的便是路过江南禅宗胜地时的一种感受。
“松风十里客襟凉”,诗人行走于江南山中,一路都是青松翠柏,清爽的松风吹得通体清新透凉,十分惬意。这是江南山野间特有的景物特征,说“十里”,并非实数,而意在突出山行的欢悦。这时,山风送来悠悠的钟声,诗人立即想到,已是“路入江南选佛场”了。“选佛场”即佛家开堂设戒之地,《景德传灯录》记载,天然禅师“初习儒学,将入长安应举……偶一禅客问曰: ‘仁者何往?’曰: ‘选官去。’ 禅客曰:‘选官何如选佛!’ 曰: ‘选佛当往何所?’曰: ‘今江西马祖大师出世,是选佛之场,仁者可往。’”诗人既已置身于这佛门胜地,自然也就萌发出一个心愿:“欲问道人三世事”。“道人”泛指修道之人,此处借指寺僧;“三世事”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因果业缘,《集异门论》 曰: “三世者,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 白居易 《自罢河南已换七尹……偶题西壁》诗有句: “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佛家以为人生是因果轮回,前世作孽,来生报应; 今日积善,后世得福。诗人想问的是前世? 今世? 抑或来世呢? 他没有说,也没有问。因为寺院钟楼上撞响的悠悠钟声,令他依约记起了一些往事:“楼钟重听未应忘。”这钟声听来非常熟悉,是在此之前的什么时候曾听到过呢? 或许正是这悠悠钟声,使他顿时悟到什么机缘了罢? 或许,他原想向寺中老僧叩问的“三世事”,已在这突然间得到了透彻的解悟罢?
这首小诗选择松风与钟声这类既无从捉摸而又真实存在的物象,着力描绘出一个圣洁清幽、悠远开阔的禅境,以暗合诗人内心那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松风不同于春风,“十里松风”的快感,予人以纯净明洁、超尘脱俗之感,这正是佛徒修炼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悠悠的钟声又进而加重了这种缥缈清幽的气氛。松风与钟声的似无而实有,与幽深清远的禅境,以及诗人在追怀往事、突然悟得时那种仿佛依稀的朦胧记忆,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使全诗别具一种诱人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匠心。诗人无疑是从十里松风传来的钟声中,意识到佛寺的存在,却一直到末句才点出,这既使读者觉得悬念迭起,又使全诗显得简洁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