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暖客衣轻,山行眼乍明。
人非少年事,泉作旧时声。
革履春游倦,茶瓯午睡清。
不教身自在,城郭草烟生。
这首诗是诗人春日游玉泉庵而作。庵在山上,因玉泉而得名。春日百花盛开,草木争荣,山游当是赏心悦目之事,但作者却抒发了一种岁月不居、物是人非,厌倦尘世而追求清幽闲适生活的思想感情。
首二句写春日开始山游时的感受。冬去春来,风暖日丽,诗人脱去冬衣,换上春装,感到一身轻快。进到山中,一个生意盎然、灿烂耀眼的春的世界立刻展现在他的眼前。诗人从他的切身感受出发,对山中的春色作了一个总的表现,只取概括,不作细描。但是概括却没有流于抽象,“眼乍明”三字非常真切地写出诗人的瞬间感受,启发读者的想象,似乎也看到了明媚闪亮、绚丽夺目的山野景象。这是一个温暖宜人的美的世界。这时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是轻松愉悦的。
读了这样的开头,读者自然会被吸引,并期待着诗人更进一步地展示这绚丽的春色,并有独特的美的发现,引导读者同他一道去欣赏、享受。但出乎意料,诗人将笔一转,三、四句却借自然景物来感叹人生。这里切诗题写到山中之泉。泉既以玉为名,其质色必清冽澄明,给人以一种美洁的感受。但诗人对此并无兴趣,他既不描其形,亦不绘其色,而只写到泉声。这泉声是什么样的,美么? 不美么? 诗人都没有说。他只写这泉声勾起了他久远的回忆,而那回忆中的景象想必是十分美好的,虽早已逝去,却令他难忘。诗人由旧时的泉声追寻着往日的欢乐,他似乎在羡慕这泉声的永恒不变,又似乎在埋怨这泉声的无心与无情,它毫不理会诗人已经不再年轻,也不理会诗人失意的心境,依旧象从前那样悠闲自在地淙淙鸣响。泉声还是旧时的泉声,然而世事变了,人也变了,物是人非,诗人寄寓的人生感叹是十分深沉的。人生遭际的苦难不幸,尘世生活的酸甜苦辣,他都经历和体尝过,他在诗中没有说,也难于说,但都含蕴在这两句的深长感叹之中了。
五、六两句写由这种人生境遇和感叹而产生的一种倦意以及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草履”、“茶瓯”,所表现的不仅是一种清淡素朴的生活境况,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情趣。这种清淡素朴的生活,是历代文人在经历了生活的坎坷或享受了富贵荣华之后,对人生有了感悟时所希慕和追求的。联系到前两句诗中隐含的人生感叹,这里的“倦”字显然具有比字面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指春游,指体力上的劳累,还包含了对尘世生活的厌倦在内。跟“倦”字相对,“清”字的含义也不单是指饮茶,指味觉上的品尝,而主要指一种淡泊闲适的生活情趣。从诗的开头两句可以看出,跟对常人一样,宜人的春色也曾使诗人感奋和喜悦,但他并未沉醉在这片春色之中,他是兴来则行,倦怠则止,他从一杯淡淡的清茶和一次甜美的午睡中,似乎领略到比从繁丽热闹的春景更大的乐趣。诗人写的是春游,我们却窥见了他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
末二句说,春天的城郭,草树茂密,烟霭缭绕,是一片繁喧热闹景象,人想要寻找清闲自在的生活也不可能了。诗人不仅感到仕宦俗务对他是一种羁绊,就连繁丽的自然景色也会破坏他淡泊的心境,是对他自由心性的一种束缚。他在向往、追寻着一种真正宁静、闲适、自在的境界,这境界在哪里?在玉泉鸣响的山野他没有找到,在草烟丛生的城郭自然更不会找到。想来,这境界大概只存在于诗人的心中吧? 当在物我交融中主观与客观都同时被忘却而终于发现自由纯净的心灵时,他就成为一个真正顿悟的禅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