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灵岩寺响屧廊》原文|赏析

君王厌丝竹,鸣屧时清耳。

独步六宫春,香尘不能起。

那知未旋踵,麋鹿游遗址。

响沉明月中,迹泯荒苔里。

此夕意谁过,空廊有僧履。

姑苏城西的灵岩寺,是众所周知的江南名刹。但是灵岩寺中的响屧廊似乎确已“响沉明月”,不复为人们所闻知。其实,响屧廊的历史要比灵岩寺更长远,也更富于诗意。据宋代范成大的《灵郡志》记载,响屧廊是春秋时吴王“馆娃宫”中的一条名廊。相传当初吴王曾令西施等嫔妃宫娥穿着木屧,也就是后世的木板拖鞋,在这条长廊上行走,以听取鞋跟与廊板的敲击声为乐,“响屧廊”由此得名。因为有着这样一段风流史话,后代的文人墨客便纷纷为其吟诗赋句。唐代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五绝》中,就有“响屧廊中金玉步,采兰山上绮罗身”之句。白居易还曾为其更名曰“鸣屧廊”。然而,这廊与整座宫不久就随着吴国的破灭而废圮。到东晋末,一变而成为一座寺庙,到唐时,又经更名,成了沿袭至今的“灵岩寺”。昔日帝王佳丽地,今日佛子诸净场,灵岩寺响屧廊,这真是一个充满荒诞的存在,也是个富于哲理的诗题。

穷奢极欲的吴王,听厌了秾丽绮靡的丝竹之声,于是又别出心裁,翻出了一个新花样,他让当时独占六宫春色的西施,款行宫中回廊之上,以其轻灵悦耳的足音,袅娜翩跹的步姿,来满足自己的声色之欲。屧声笃笃,云纱飘飘,好一个人间仙景! 然而,好景不长,转眼之间,这座富丽的宫殿便化为野兽出没的废墟。往日那清亮的空廊回音早已湮没无闻,而美人那纤丽的足印也为厚重的苔腻所掩盖。如水的明月,将这一片断壁残垣映衬得格外凄凉。……蓦地,一片死寂之中,传出了一阵宽缓滞重的脚步声。是梦是幻? 不,那是寺僧的长夜独步的回响……

咏史抒情而兼阐禅证佛,高启此堪称史意、禅意、诗意俱佳的杰作。它是一首很好的咏史诗,以响屧廊的变迁道出了盛极必衰的历史规律。措词幽微,寓意深长,颇具唐末小李杜的意味。它又是一首含蓄的禅意诗,作者于前四联咏史之句外,又格外地加上了尾联中 “空廊僧履”的意象,这就在其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中,平添了一份浓厚的禅味。夜僧的出现,形象地阐明了佛家之最根本的义理——无常。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流变之中,无论它曾经是何等地辉煌、强盛,都不免会毁于一旦,正如这吴王宫终究要为佛寺所替代。显然,这一形象既是万事无常的明证,又是佛法永驻的象征。

为了更好地阐理抒情,作者在诗中充分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富丽的宫殿与荒凉的遗址、寂静的寺庙;妖娆的美女与散漫的麋鹿、淡泊的僧侣,这一组组迥然相异的意象巧妙地并列在一起,在它们之间强烈的反差中,求得了一种很好的反讽效果。

此外,这首诗还很注意意象的营造与音响的运用,以此来暗示、加深诗作的主题。前两联中佳人鸣屧的清丽之景,与中间两联残壁断垣之中野兽出没的荒凉之景,及末联中空廊孤僧的静穆之景,既写出了吴宫盛极而衰、终归佛门的流变,也道出世事无常的主题。与此相仿,诗中各部分不同的音响,也各有其自身的感情色彩与深刻意蕴。美人的屧声用一个“鸣”字,清脆而明快;僧人的履声则出自“空廊”,持重而悠远。如果说前者是预告亡国的哀音,那么,后者则是警世的福音了。它不断地重复着一个永恒的真理——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