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好丘壑,偏悦幽栖人。
忽闻甑山旅,万里自相亲。
泬寥晚霖霁,重叠晴云新。
秋至蝉鸣柳,风高露起尘。
动余忆山思,惆怅惜荷巾。
梁陈时期的诗潮,一方面是追求人生享乐,“宫体诗”盛行,另一方面却高唱佛理,时兴超尘出俗。这往往使后人感到困惑。其实,在当时的诗人心中,这二者本是统一的。萧子云此诗,即是这种思潮在文学上的表现,它从人生适意方面着眼,描画出一种清新爽人的美好境界,并将其和尘世污浊进行对照,暗示心境清净,即能领受这种美好的自然。
诗人首先表示自己对于大自然的山水丘壑和摒弃俗务隐处其间的 “幽栖人” 都有一份真挚的 “偏爱”。从情感方面看,是“真”情则常 “偏”,“偏”虽不必正,却正能见其 “真”。《梁书》载,萧子云“性沉静不乐仕进”,可见开头两句是诗人真情的流露。而非虚伪做作。“忽闻”两句承上进一步生发,诗人虽然“真心好丘壑”,但终归出身帝族,是尘网中人,很难像海法师那样闲云野鹤、恣意游历。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终日沉缅俗务,乍然听得这一消息,也有拨云见日、胸襟一畅的感觉在其中,故而,身虽在万里之外,而心却神游天外,与海法师一道去溶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感受和心情,正是 “真心”、“偏悦” 的进 一步体现。
以下四句承 “万里自相亲” 诗意,是诗人“神与物游” 的想象之辞。主要体现出外在环境的 “高” 与 “新” 和内心感受的“清” 与“爽” 的有机统一。
先从节令着眼来写高旷。恰逢深秋天气,一场绵绵秋雨常常会把人的情绪压得很沉闷,然而有沉闷才有清爽开朗,而且惟其在沉闷之后才更能领受到清爽。诗人想象中正是这样一个秋雨过后的傍晚,天色放晴,那湛蓝湛蓝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宋玉《九辩》中有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正是写这样一种情景。那高天之上,预示着晴的消息的朵朵白云悠悠然飘荡着,仿佛是远离尘俗、怡然自得的天人。这一切都久违了,在人们的感觉中都那么新鲜喜人。秋天,就是以其高旷表现出与春天不同的格调,而受到恬淡清高的遁世者的喜爱的。
秋天,又是清净无尘的节令,环境的清净无尘和心灵的清净无尘形成对映,也是诗人刻意表现的。“蝉”,是古人认为爱好洁净的昆虫,它的居高声远,它的吸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它的夏生秋灭的短暂生命等特性,都给诗人们以丰富的联想,往往成为隐遁避世的隐士或高标见嫉、怀才不遇的坎坷贫士的人格象征。萧子云这里写蝉,也隐含着这些意蕴。秋已至,蝉的生命接近终点,但它仍不愿屈志从俗,仍高唱枝头,以其短暂而又高洁的生命蔑视世俗的庸庸碌碌、浑浑浊浊虚度百年。“起尘”,这里是起而去之之意,秋季的金风玉露是造物主的清净使者,它将一年的生息、一年的尘垢都收敛得干干净净,还大自然以本来面目,以迎接新的生命的降临。这种高旷和洁净构成了与浊秽尘世的鲜明对照,虽不明言出世,其志趣和爱好已表明其不同凡俗所追求的那种喧嚣、拥挤、热烈的情调。那种恬淡、落寞,正是出世者或向往出世者的心境。
最后两句又返回现实之中。上面的一切想象都只是诗人瞬间的审美感受,他并不能和海法师一道去甑山领受这番情趣,但这番想象却更进一步增加了诗人“真心好丘壑”的一腔情怀,触动了诗人对山间乐趣的思念。诗人伫立遥望,惆怅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