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泉涤我襟,杉月栖我心。
茗啜绿净花,经诵清柔音。
何处笑为别,淡情愁不侵。
这是一首立意高妙的送别诗。诗歌以习禅为背景,两句一层,一层一转,相互照应,由修性、诵经转写送行,别有情趣。
首二句纯净高爽的意象描绘了一种冰清玉洁的人格。“兰泉”,春季开满兰花的山泉,此既说明送别时的季节特征,又进一步表现山泉的清澈幽香。“我”,在此不仅指诗人自己,而且还包含玄亮师。他们在山寺中,用清净的泉水洗涤衣裳,浑身上下一尘不染,且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杉月”,杉树上的明月,它闲逸而纯洁,它静静地挂在天空,映照着幽幽的山林,映照着林中的诗人和禅师,他们的心也就像这明净的山月一样高洁淡雅,“栖” 字,将主体情感物态化,表现了诗人和禅师超逸爽洁的襟怀,创造了一种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禅境。首句言身净,次句言心净,既浓缩了他们幽静清新的生活环境,又表现了他们淡泊洒脱的禅心。似写平常的生活,又似写送别场面,但却没有一点离别的气氛。
“茗啜绿净花,经诵清柔音。”三、四句仍描写一种清淡雅致的生活,更显示出他们习禅缮性超逸精神。“茗”,指晚采的茶叶;“啜”,饮。诗人有意将 “茗”、“经” 前置,突出他们超乎凡俗的生活形式。“绿净花”、“清柔音”,照应“兰泉”、“杉月”,因用清冽的泉水泡茶,所以茶色绿净; 因心如明月,淡远幽闲,故诵经之声清柔和婉。在这里诗人撇开一般人送别时宴饮祖帐、伤感悲愁的模式,用十分平淡的笔墨,表现他们平静淡泊的心境,揭示了悟禅之人特殊的别离心态。
“何处笑为别,淡情愁不侵。”点明送别,但却引出另一番禅趣。“笑别”,用晋僧慧远与陶渊明、陆修静虎溪送别之事。据《庐山记》卷二载,慧远居庐山东林寺,下有虎溪,每送客过此,虎辄号鸣。一日,他送陶、陆二人,因道合意投,不觉过此,虎即号鸣,三人相顾大笑而别。后传为《三笑图》。诗人在此借用虎溪笑别的故事,表现自己分别时平淡的心境。“淡情愁不侵”,这是全诗主脑。诗人在前四句中从身净、心净、情净诸方面,刻画了他和玄亮师超凡绝俗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实质是清淡虚寂,不为尘欲所扰。“淡情”,不同于寡情,它是悟道之人对世间一切情感的超越。佛家以为,人世一切皆空无,既无相聚之乐,也无分别之悲。在虚寂空淡的禅心中,分别和团聚是相同的,悟道之人均不为之动情。所以,“淡情”是一种泯灭哀乐悲喜的更高境界的真情,在虚空无垠的禅境中,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永不分散。可见,淡情之中却又蕴含着无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