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峰高竺坞低,石幢沙崖到幽栖。
邻僧夜静闻秋水,侵早开窗见马蹄。
外道千年无注疏,内篇三字作标题。
法师试作金经读,定叹东人未让西。
金圣叹一生喜欢谈禅说佛,也交了不少方外朋友,云在法师即其中之一。今刊《金圣叹选批唐诗》附有《圣叹尺牍》数十通,其中就有两件是写给云在法师讨论唐诗章法的。“西山”即洞庭西山,或称西洞庭山,古名包山,在吴县西南,为太湖中最大岛屿和风景胜地。
明代末年,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反程朱理学的思潮,程朱理学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士大夫转向向来被视为异端的佛、道学说,追求精神寄托。他们往往援佛释儒,儒道并观,力图贯通三教,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金圣叹是一介儒生,却喜欢谈禅说佛,并著有《语录纂》、《通宗易论》等,试图将禅宗及其他佛学流派的学说与儒家和道家共奉为经典的 《周易》的思想融会贯通。云在法师是一位禅师,却专心致志地研读起《庄子》来,显然也是受时尚影响的结果。他与金圣叹,可谓志同道合,自然相知甚深了。
全诗开头两句,描绘了云在法师读书的环境。“莲子峰”和“竺坞”,都是西山的地名。“坞”,水边泊舟处。“石幢”、“沙崖”指西山的山头与沙滩。一个 “到”字,以寻访的结果写出了寻访的过程。莲子峰是在远处就可望见,竺坞则是乘船到达西山上岸时才得见,故有 “高”、“低”之别,然后作者又走过了一排排山头、一片片沙滩,峰回路转,才到达云在法师的读书处,这里的幽静清寂就自不待言了。浩渺的湖水已把西山与喧嚣的市镇隔开,云在法师又还在西山的深处,这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读书学道的好地方。诗人的笔触,亦随着其足迹与目光,由远而近,一高一低,参差错落; 左旋右折,摇曳多姿,诗人本身神闲气定的神情亦已约略可见,并为全诗定下了轻松自然,纡徐畅达的基调,这与诗中所要表达的意蕴——学贯佛道、识通天人——是完全相合的。
颈联两句写云在法师的读书生活。夜深人静之时,邻近的僧徒们忙忙碌碌念经烧香的活动终于结束了。这时云在法师独对一灯,在万籁俱寂的环境里读起了 《庄子》,直读到第二天清晨。“秋水”、“马蹄”都是《庄子》外篇中的篇名。作者在这里是语义双关,一方面是实写云在法师夜深人静之时读书,听到了佛院外山溪湖水流泻波动的声音; 清早开窗向外望去,杳无人迹,只见沙滩山径中仿佛印有野马的足痕。这是以有声衬托无声,以有迹写出无迹,更写出了云在法师读书处的清静空寂。另一方面是写云在法师秉烛夜读,读的正是《庄子》一书,从而点明了题意。同时还暗寓云在法师已领悟大道,无论是夜闻秋水还是晨见马蹄,都能随时领悟验证《庄子》中所阐述的自然无为之理,所谓一旦悟入,头头是道是也。
后四句是诗人阐述自己对《庄子》的体会及对《庄子》与佛教教义关系的看法,有与云在法师商证之意。《庄子》历来被儒家视为异端,以为“外于圣人之道”。虽从晋代到唐代,有崔譔、向秀、郭象、司马彪、李赜、成玄英等为之作过注疏,但与儒家经典相比,仍是较受冷落的。宋代理学产生后,对佛、道等非儒家思想的排斥打击更为严厉,为几部儒家经典注释解说者不可胜数,而问津《庄子》等书者则极为寥寥。金圣叹是将《庄子》与儒家经典等量齐观,甚至认为它胜过后者的,“外道千年无注疏”一句,显然是为《庄子》抱不平,对正统理学家诬蔑排斥《庄子》的行为表示不满。金圣叹注说经典喜欢牵强附会,尤喜就某书的书名、篇名等深文周纳。在《语录纂》及杜甫诗评点中,他都对《庄子》内七篇的篇名的“立名之义”作过分析,认为其中大有壶奥。他认为: “内篇三七二十一字题,一字自为一义。外篇无题。《逍遥游》从不好处说到极好处,‘遥’字比 ‘逍’字为胜。情执既破,境界廓然,故 ‘遥’; 至于 ‘游’,则老安少怀,与物无碍,即《鲁论》 ‘游于艺’ 之 ‘游’ ……。”金圣叹的这种解说自然是凭空附会,他的主要意思不外庄周每篇命名都含有深意,蕴藏大道,而且其义与儒,释两家学说亦相通。此诗中的“内篇三字作标题”之句,就是指他自己的这番见解。“金经”指佛经,为喻其珍贵,故称。所谓“空慧”,即以破除自我的智慧,观照到世间万事万物都起灭无常,都属空幻。金圣叹认为 《庄子》 中所阐述的大道与此一致,云在法师只要将它当作佛经来读,就一定会发现东方哲人的智慧识见毫不比西方佛祖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