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滕振国
魏绛和戎岂有功? 只愁云雾蔽辽东。
凭将士气扶中夏, 泪洒山河对北风!
康有为
作为一个思想家、改革家,康有为的诗多为即事言志抒情之作,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很少作无病呻吟。关于这点,我们只要看看他的许多诗题就清楚了。这首七绝就是如此。诗作于作者流亡于马来西亚槟榔屿时。他身寄异邦,心存祖国,自觉如屈子“行吟泽畔,骚些多哀”,时时关注着祖国的安危。从诗题可知诗与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辛丑条约有关。清政府既与英、美、俄、日等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即诗题之“和议成”),又密令驻俄公使杨儒与沙俄政府密议出卖东三省的条约,消息传开,连刘坤一一、张之洞等官僚也深感不堪,乃联名上书劝阻。作者闻信,感而成诗。
首句扣诗题的“和议成”。魏绛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的边患。这里反用其意,借指与列强议和的庆王奕劻和李鸿章。他们以出卖民族利益为代价,换来了短暂的“太平”,这样的“和戎”难道有什么功劳吗?一个反诘,冷嘲中蕴含着愤慨。推而广之,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签定的一系列卖国条约,哪一个不是在“和戎”的堂皇招牌下进行的呢?投降妥协既成为清政府的国策,“云雾蔽辽东”就是不可避免的恶果。自清朝中叶以降,沙俄一直觊觎着我国东北领上,现在又公然想割取东三省;“云雾蔽辽东”正是当时民谣“鹅(俄)击海东青”的写照。一个“蔽”字,写出了侵略者气焰的嚣张和时局的严峻;而“只愁”两字,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拳拳之情,我们仿佛看到他正在海外引领北望,愁心如织的焦虑之状。感时忧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作者是一个致力于变法改革的爱国者!而下一句正是他这种爱国之心的黄钟大吕、镗鎝之音:“凭将士气扶中夏”,依靠士气来挽救中华。这“士气”表面上指的是诗题中的“各直省人士纷纷力争”,实际上指的是不愿做亡国奴的广大中国人民,更是指以作者为代表的献身祖国的一切仁人志士。因此,这是作者的壮志和誓言!然而,作者身在异邦,爱国有心,报国无门,只能遥望山河而泪落,独对北风而心伤了。“泪洒山河对北风”,尽管情绪陡转,由豪情而伤感,但透过这心伤泪落,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作者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颗赤子之心。
全诗四句,四层意思:首句“议成”,次句“密约”,三句“力争”,四句“洒泪”。看似散珠,实为完璧,原因就在于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索把它们串了起来,这就是作者的耿耿孤忠。全诗潜气内转,遒劲有力,悲凉慷慨,颇得杜诗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