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邓南
庙堂无策可平戎, 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 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 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 疲兵敢犯犬羊锋。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南渡以后,他经历了国破家亡之恸,山河改色之悲,比较广泛的接触了社会现实,激发起了爱国热情,学习杜诗也比以前更能领会其精神实质,诗风为之一变,写出了不少沉郁悲壮,感怀家国的诗篇。此诗就是他著名的爱国诗篇之一。
建炎三年(1129)冬金兵渡江南侵,十二月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宋高宗赵构南逃海上。次年春金兵又破明州(今浙江宁波),从海上追高宗,赵构又逃至温州。此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春。据白敦仁《陈与义年谱》载,时诗人避难寄寓于湖南邵阳紫阳山妻族周氏之家。诗题诗意均与杜诗《伤春五首》相同,显然为仿杜之作。诗人听到长沙太守向子諲英勇不屈,奋力抵抗金兵的消息,不禁为之一喜,因而提笔写下了这首诗,以发抒胸中的无限感慨。
万千感慨,也得从头说起。头两句诗开门见山,点明了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的根本原因,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笔力千钧,振聋发愦。庙堂,即朝廷。坐,这里作“因”讲。坐使,因而使得。甘泉,汉帝行宫名,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上。《史记·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这里以汉喻宋,比喻金兵长驱直入逼进京城。夕,夜。烽,烽火,古代边境报警的信号。开头两句说:朝廷没有办法平定金兵的入侵,因而使得边境上报警的烽火,在夜里把皇帝的宫殿都照红了。在这里诗人对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及其误国投降的政策,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批评,代表了广大爱国人民的心声。“无策”二字,意味深长。
紧接着诗的三四两句,就道出“无策”所带来的恶果及其严重危害。上都,古代对京都的通称。班固《西都赋》:“实用西迁,作我上都。”这里指北宋的京都汴京。穷海,僻远的海上。飞龙,《易·乾》:“飞龙在天,”注解说是比喻:“圣人之在王位,”故常以飞龙指皇帝,这里指宋高宗,隐含讥刺之意。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异常的惊诧、极大的悲愤:刚刚惊怪怎么在京城也能听到敌人战马的嘶呜,哪里会料到连一国至尊的皇帝也逃跑到僻远的大海上去了呢?这里既写了金兵南侵之速,江南、两浙等地相继沦陷,连南宋的行在所也很快落入敌人之手,又写了国事变化之快,简直出人预料之外。讥刺了宋高宗赵构竟置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于不顾,贪生怕死,逃命海上,一“飞”了之的丑行。民族仇、国家恨,尽在不言之中。
上面四句追溯过去,表明诗人伤春的缘由。下面五六句回到眼前,吐露了诗人的伤春之情。诗人化用古人诗句入诗,搭配贴切,犹如已出。李白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陈与义改“白”为“霜”形象突出。加上前面“孤臣”二字,说明自己已远离皇帝,想有所作为而不能,为心忧国事,黑发竟然变成了瓦上霜。杜甫有:“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伤春》第一首)。杜甫是在为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逃奔陕州而忧;与义是在为金人占领临安,宋高宗逃亡海上而愁,情景相似,忧国之心亦同。这两句是说:我时时为国事忧虑,失发都愁白了。可是年年春天百花照样开了千重万重,好象一点也不知道山河已经残缺不全似的。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伤春正在于伤时。向延阁,即向子諲,字伯恭,建炎中知潭州(州治在今湖南长沙)。建炎四年春金兵攻潭州,他率领军民坚守不降。城破,他又督兵巷战。因寡不敌众,最后夺南楚门突围而出。金兵屠城而去之后,他又收集溃兵继续抗金。延阁,汉代官名,主管皇帝藏书。因他曾任直秘阁学士,官职相同,故称。他是南宋主战派成员之一,与作者为好友。此前作者曾有诗相赠,勉励他学习唐朝名将张巡,为国立功,好好保卫国家。犯:抵抗。犬羊,北方游牧民族与犬羊为群,这里指金兵,表示对敌人的蔑视。这两句是说,诗人听到长沙太守向子諲敢于以疲乏的军队抵抗猖狂的敌军,心里才稍稍感到高兴了一些。
诗人对故人向子諲不负厚望甚感欣慰,这也表示了对爱国军民的表彰,为国家民族尚有一线希望而高兴。这两句也是从杜诗《诸将》:“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脱胎而来。
陈与义善于学习古人,他师法杜甫,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深得杜诗精髓。所以清人纪昀评云:“此诗真有杜意”(《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深表赞许。南宋刘克庄说他“诗益奇壮。……造次不忘忧爱,以简严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四《诗话前集》),评价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