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朝刚《沁园春》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喻朝刚

丁酉岁感事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陈人杰

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蒙古大军攻下汴京,金哀宗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同年蒙古约宋出兵共同灭金,并答应金亡后以河南之地归宋。宋遣孟珙率精兵两万并军粮三十万石助蒙古军围蔡州。端平元年(1234),宋蒙联军攻下蔡州,金哀宗自杀,金亡。蔡州陷后,宋军依约进复三京(开封、洛阳、商丘),蒙古败盟毁约,开始南下侵宋。嘉熙元年(1237)蒙古军破光州,攻寿春。腐败无能的南宋政权与虎谋皮,引狼入室,重蹈当年“海上之盟”、联金攻辽的覆辙,又陷入了危急存亡的境地。这首词就是作者针对当时局面而写的一首抚时感事之作。全篇交织着忧国伤乱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抨击统治集团误国误民的罪行,同时认为“事犹可做”,愿为宋朝的中兴而献出自己的力量。

开头三句,用诘问语表述中原沦陷、国土未复的惨痛现实,谴责北宋末年以来当权者的误国罪行;是谁葬送了祖国半壁河山?一百多年过去了,沦于敌手的故土未能光复,这究竟是谁的责任呢?从历史上看,南宋偏安一隅的形势和东晋很相似,所以南宋作家多以东晋比喻自己所处的时代。这里词人连用《晋书》中的两个典故,以古喻今,抒发对时事的愤慨。据《晋书·王衍传》,西晋末年王衍(字夷甫)为宰相,清谈误国,致使大片土地沦丧,晋室被迫南渡。后来桓温北伐,“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谁使”、“百年”两句,就是简括桓温的这段话而成。词中虽未指名道姓,但熟悉宋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准”字这个疑问代词所指甚多,包括蔡京、童贯、黄潜善、汪伯彦、秦桧、汤思退等等专权误国的奸臣在内。第三句“青毡未还”,是借用《晋书·王献之传》中的一则故事。据载王献之一天晚上睡在书房里,有一小偷入其室,将他家的东西差不多偷光了。这时候王献之躺在床上慢声细语地说道:“偷儿,那块青毡是我家祖辈传下来的旧物,就把它留下吧!”于是小偷被吓得慌忙逃走。词人用此典故将入侵中原之敌比为盗贼,强调“旧物”必须归还,可是至今仍然“未还”,以引起世人的警觉,坚定“还我河山”的信念。

接着用一“怅”字领起四个四言短句,从南北两方面揭示当时岌岌可危的局势:北方地区的豪杰志士虽然和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因得不到南宋政府的支援,寡不敌众,都相继被镇压下去了,目前虽然还有少数人在坚持抗战,但已经象“晨星残月”一样,零落殆尽;南方的统治者坚持妥协投降,贻误战机,致使国势日益衰微,江南半壁河山也正处于“西风斜日”之中,前途十分暗淡。眺望神州,顾后瞻前,不觉使人感到怅惘悲痛,心中黯然。根据《沁园春》词牌的要求,这四句应用扇对,即隔句对仗的形式,前置一领字一气贯注,既整齐又显得错落有致。此处“晨星残月”对“西风斜日”,“北州豪杰”对“东帝江山”,从语言形式上看是很工稳的,就意象的内涵而论也非常深沉,对南宋末年严峻的形势作了形象化的艺术写照。

“刘表”三句,上承“东帝江山”,又用两位古人作比,进一步揭露和谴责南宋当权者的昏聩无能:如今在小朝廷里执掌权柄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或者是一些象刘表那样的空谈家,或者是一些象殷浩之流轻敌冒进的机会主义分子,结果一次又一次大好的北伐时机都被他们贻误了。“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上片结拍三句寓情于景,慷慨生哀。严冬已至,冰封雪飘,北风凄紧,寒气袭人,国家正面临强敌的威胁,而统治者却苟且因循,处处都是危机,形势一年更比一年险恶,实在使人感到不寒而栗,伤心悲痛呵!词中大量使用典故史实和比喻借代,论说时事,以古喻今,忧国之情溢于言表。

换头两句,陈述自己对当前形势的看法:求“和”既不可能,欲“战”又无准备,实在是进退两难。尽管如此,还是要早作决策,当机立断。如果再耽于宴乐,江南一隅未必能继续苟且偷安。这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词人对当权者不能审时度势、一味宴安鸩毒的强烈不满。“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意谓自己虽有报国之心,无奈生不逢时,恰似巨鱼失水,被困在沙滩;恢复大计已经拟定,可恨奸臣当道,不能进献朝廷,抱负无从施展。这四句由“叹”字领起,与上片对应四句的格律、构架和表现手法相同。一正一反,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情怀。

接着振起笔锋,词意一转,说明自己并未丧失信心,希望能为国家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渠自无谋”三句,一方面揭露统治集团的庸懦无能,大敌当前,他们无计可施,只能坐以待毙;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力挽狂澜的决心,他相信国事尚有可为,并未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所以又将“残灯”挑亮,抽出宝剑,仔细观看,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到前方去和入侵之敌拼搏、厮杀。至此本词境界全出,“更剔残灯抽剑看”生动描绘出一位深夜不寐,挑灯看剑,决心为国献身的英雄志士的光辉形象。“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最后三句,紧承上文“抽剑看”,意谓自己虽是一介书生,但只要机会一到,也能为国家杀敌立功,扬名青史。难道说只有武将才能成为中兴人物,麒麟阁上功臣的画像就没有我们读书人的份吗?

全篇从慨叹中原长期沦陷开始,针对南宋统治者宴乐苟安、不思振作、坐失良机的种种罪行,予以深刻的揭露和抨击,最后以高昂的语气收束,表示要为宋朝的中兴而奋斗,体现了作者在国家危难之际的积极向上精神。词中用典虽多,但都切合时事,取譬恰当,运化无迹。首尾两个问句精警有力,爱憎之情跃然纸上。两片内容前呼后应,议论开合,笔势纵横,流转自如。煞拍虽自抒怀抱,亦兼号召抗战之意,给人以激励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