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③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释】 ①口占: 作诗不起草稿,随口吟诵而成。②苟: 假如。③养拙: 相当于“守拙”。拙,笨拙。守拙,旧指做官缺乏才干,宁愿退隐不仕。例如陶渊明诗 《归田园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鉴赏】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作于1842年8月鸦片战争之后,是作者从西安启程赴伊犁时留别家人的两首诗中的一首。在虎门销烟,国威一振之后,林则徐反而被贬远谪,心中自是感慨万千。在告别家人之际,他信口吟出了这首百感交集的七律。爱国情深,又有几分无奈; 既委婉表达了内心的悲愤,又强作戏语,慰藉亲人。短短八句,一波三折,表现了一位爱国政治家、民族英雄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进退荣辱的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烟毒泛滥,国家命运受到严重威胁之际,林则徐力排众议,痛陈烟毒之害,并顶住来自统治集团内部的重重阻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对于一位跻身于腐败统治集团的杰出政治家,这无疑需要非比寻常的胆略和才干。本诗首联慨叹自己能力微弱,而此前担任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等等,负荷实在太重,长久以来,早已感到精疲力竭,不堪重任。如果再这样下去,就是竭尽衰弱的体力和平庸的才能也难以支持了。这里,我们不难感到作者仕途的艰辛,步履的沉重!
林则徐被革职充军,分明是清王朝奉行卖国政策和投降派官僚谗害的结果,他却说自己力微任重、衰庸不支,仿佛朝廷对他的处置是理所当然的,正好解除他过重的负担。一个禁烟御侮、劳苦功高的政治家,就要被发配到荒远的地方戍边了,天高地远,前路茫茫,等待着他的将是怎样的处境,他心里是很清楚的。但他并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为念,而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于是,笔锋一转,他吟出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左传·昭公四年》记载: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产曰: ‘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颔联出处本此,意思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难道能根据个人的祸福而决定进退吗? “以” 可作 “用”讲。一个反问句,充分抒发了作者以身许国,决不趋福避祸的高尚情怀。“苟”、“以”、“因”、“之”几个虚词入诗以及典故的恰当使用,为诗作平添了一笔理性思辩的色彩,显示出林则徐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其爱国主义思想已在艰难的实践中,上升为经过理性思考的牢固信念和人生的终极追求。这两句诗作者最为喜爱,“常不去口”,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也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名句。
颈联两句由慷慨激昂一转而成低徊沉郁。作者对家人解释说: 贬谪到边疆去,正是皇上的深恩厚德,自己本不是担当重任的材料,激流勇退,安守本分,到祖国边陲去当一名 “荷戈西戍的老兵”正好合适。这是故作旷达的说法,对朝廷的忠诚有如日月之昭然。但任何有识之士读到此联,愤愤不平之情却不能不油然而生:林则徐禁烟御侮,一柱擎天,何拙之有?清王朝卖国媚敌,忠奸不辨,又何恩之可言!
显然,作者这种无可奈何的自宽自解,对自己的家人也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在尾联中,作者又一转而强作轻松幽默的语调,宽慰家人,也宽慰自己。作者自注: “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 ‘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 对曰: ‘臣妻有一首云: 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 ‘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 妻子失笑,坡乃出。” 苏东坡因写诗获罪下狱,由湖州押往汴京时与妻子告别的情景,与林则徐由西安启程充军伊犁时同家人分别,非常相似。他引用苏轼的故事入诗,同样表达了在危难面前达观泰然、勇敢镇静的精神风貌。沉痛而以轻松出之,怨愤而以幽默出之,激动而以平淡出之,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林则徐此时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态。
文章作者:艾虹,陈淑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