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沈钧儒·自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天地一桎梏,万物皆戈矛。
俯仰虽苟安,藐焉非所求。
吾欲乘风驾螭蹋九州,吾欲披发请缨复大仇。①
不饮黄龙誓不休。呜呼!②
此境只向梦中求,只有梦魂能自由。
【注释】 ①蹋: 踏,踩。②不饮黄龙誓不休: 用岳飞 “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语。
【鉴赏】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 “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沈钧儒与邹韬奋等响应号召,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5月,他还与宋庆龄等领导组成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在国统区普遍展开。但就在这年11月23日晨,沈钧儒等 “七君子”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罪名是 “危害民国”。这首诗作者写于被关押在苏州看守所期间,有力地表达出了对国民党反动派高压统治的愤懑和抗日到底的坚强斗志。
自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苦苦求索的境界,是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它不仅指身体、行为上的不受约束,还强调心灵空间的释放和解脱。尤其在诗人裴多菲写下名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之后,自由更成为一种对平等、和平、安宁生活的概括,成为人类解放事业所追求的目标。沈钧儒的这首 《自由》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勾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自由境界。
诗歌一开篇,作者就从大处着笔,以 “天地一桎梏,万物皆戈矛” 营造出了一个壮阔宏大的氛围。将天地万物视为镣铐和刀戈,这一大胆的比喻写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充满严酷斗争的现状,为争取自由的渴望预设了前提。在外敌侵入、民族危亡的时代,如果俯首帖耳、仰人鼻息地做一个 “顺民”,也可以求得苟安,但这并非真正的自由。因此,接下来作者对这种生活态度鲜明地表示了自己的藐视,并随之泼墨般描绘、展现出了自己追寻自由的壮志豪情。作者以浪漫主义的笔触将推翻反动政府、重振神州的革命理想和抗日救国、誓死不休的坚定信念渲染得酣畅淋漓。那乘风驾螭、披发请缨的形象颇有几分屈原风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最后,作者以 “呜呼” 的慨叹将幻境拉回现实,沉郁的语调表达出身陷囹圄而不能投入抗日运动的忧愤之情。反复提到 “梦中”、“梦魂”更深切地传达出作者对自身自由的渴望,对未来不受压迫、不受欺凌、不受苦难的全人类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呼唤!
作者在诗中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并精心谋篇、巧妙用典,使理想境界的浪漫畅怀与现实环境的冷酷血腥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由对每一个人,乃至全人类的可贵,表明了自己甘为追寻自由而奋战到底的决心。
文章作者: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