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笃文 文远新《永遇乐》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周笃文文远新

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

这首词,名为怀古,实是伤今。京口,即今镇江,三国时的孙权曾建都于此,是江防战略要地。北固亭,在镇江城东北的北固山上,又名北顾亭、北固楼。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做知府。北方沦陷已七十八年。其时,蒙古部族崛起斡难河流域,给金国后方造成重大威胁。南宋太师韩侂胄想乘机伐金。辛弃疾对此既感鼓舞,又觉耽忧。他在任上一面派人到金国打探情况,一面准备招募士兵。这时离金主完颜亮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大举南侵已经四十三年了。一次,他登上北固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金兵大举南侵的往事,以及当前的抗金形势,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杰作。

词的上阕赞扬了历史人物孙权(仲谋)、刘裕(寄奴):千古江山依旧,南北分裂相同,但“坐断东南战未休”,击退强敌的孙权式的英雄人物却找不到了。英雄的业迹,昔年的盛况。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湮没,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消失。那起兵京口,两度北伐,先后灭掉燕、后燕,后秦(均为少数民族政权),恢复洛阳、长安等地的刘裕(南朝宋武帝),如今连他的故居,也迷失在斜阳落照,草木丛生的普通街巷里难以辨认了。然而,他当年雄壮的军威,北伐中原的气概和功业,千秋以下仍令人心往神驰、无限倾慕——这不仅是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怀念,更寄托了作者对南宋王朝主战派的期望,对苟安求和者的讽刺!

下阕开始,作者即以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草率北伐失败的故事,告诫南宋王朝应吸取历史教训,充分准备,才可能取得北伐的胜利。接着用完颜亮南侵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达收复中原的决心,结尾以老将廉颇自比,抒发了老当益壮的战斗豪情以及受压抑的苦闷心态。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刘义隆命王玄谟率师北伐中原,因准备不足而惨遭失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乘胜南侵到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凿山筑路,建行宫于山顶,后人就在这里建起了武帝庙(佛狸祠)。狼居胥,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战胜匈奴,追击至狼居胥,封山(在山上筑坛祭天)而还。“元嘉草草”三句,追述刘义隆好大喜功,鲁莽出兵,想去“封狼居胥”,结果却招致了“仓皇北顾”的惨败。“四十三年”三句,宕开一笔,由怀古而转入忆昔。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侵占扬州等地,扬州路上的烽火,以及这次战争造成的破坏,令人至今犹记。诗人自己在那一年南归。然而,时光荏苒,战局未变,中原未复,而自己却由“壮年”进入老年,怎不能使人痛心疾首、感慨万端呢?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大将,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来赵王想再起用他,派使者前去探望。使者受了廉颇仇人的贿赂,回来后向赵王报告说,廉颇虽然老了,饭量还很大,只是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听后,认为廉颇已不中用了,打消了召他回国效力的念头。作者用这个典故,是借廉颇自喻,表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的情怀,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为抗金事业出力。但作者也深知,南宋王朝是很难重用他的,故发出了“凭谁问”的慨叹!

辛弃疾的这首词,雄浑沉郁,纵横驰骋,最能代表辛词的风格。南宋后期词人岳珂、刘克庄都认为辛词用典多为一大毛病,殊不理解辛弃疾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的坎坷经历,他不能肆意逞词,不得不采用托古喻今,对比反衬的手法,曲折地表达他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与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渴望。另外,恰当地运用典故,能增加作品的内涵和张力,有助于表现力的提高。这首词虽用典较多,却自然贴切,挥洒自如,读来并无艰涩之感。明代的杨慎在他的《升庵词话》里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清代的田同之在《西圃词说》中也认为:“稼轩词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为最。”前人推崇如此,确实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