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郭沫若·哭吐精诚赋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郭沫若·哭吐精诚赋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愿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励,同心同德一戎衣。

【注释】 ①投笔:弃文就武之意。据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请缨:请命出征。据 《汉书·终军传》载: 终军请命于汉武帝,愿受长缨缚南越王而归。②登舟三宿: 当时从日本回国,坐轮船在海上要航行三天三夜。见旌旗: 看见祖国的旌旗。③诸夏: 即华夏,语出 《左传》: “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精诚: 《庄子》: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此指爱国忠心。④蹈励: 高蹈励志。蹈,实践、实行。

【鉴赏】 “七·七”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步步侵逼我国。远在日本流亡的作者忧心如焚,“苦虑了十几天”,决心 “别妇抛雏”,回国 “请缨”,参加抗战。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于7月25日吻别亲人,离日归来。他将途中三日经历用日记体形式写成 《由日本回来了》一文,此诗即见于26日 “日记”中。他写道: “想起二十四日那一天,预想到回到了上海的那首 《七律》 ……这是用的鲁迅的韵。鲁迅有一首诗我最喜欢,原文是:‘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原诗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谓绝唱。我的和作是不成气候的,名实相符的效颦而已。但写的时候,自己确有一片真诚,因此工拙也就在所不计了。” 可见,此乃他表白自己抛妻别子,归国参加抗战,精忠报国的一片赤忱之心的诗!

首联叙事抒怀。在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作者又一次面临投笔从戎,请命出征,报效祖国的时候。之所以说 “又当”,是因为作者1926年春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时,第一次投笔,参加北伐,这是第二次投笔,故云 “又”。“别妇抛雏断藕丝”,言自己以祖国利益为重,离别妻子、丢下儿女,斩断亲人藕断丝连之情,毅然返国,投身抗战的决心。

颔联: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言思国之苦,抒返国之情。作者反顾自己流亡日本十年间的情景,滴滴下落的都是思念祖国的血泪。然后想象轮船航行三天三夜后,回到上海看见祖国的旌旗,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

颈联: “愿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自己已立下为国捐躯、埋身华夏的宏愿,因而才写此诗来 “哭吐” 自己报效祖国的坚贞!

尾联: “四万万人齐蹈励,同心同德一戎衣。”希望全国四万万同胞齐心合力,同心同德,团结得如同一个钢铁战士一般。这样,抗战必胜,中华必兴!

全诗情真意挚,韵律谐和,叙事、抒情、言志、寄怀融于一体,深沉有力,撼人心魄!

文章作者:丁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