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岚
抒情诗。作者艾青。发表于1979年8月12日《人民日报》。这首诗写于1979年5月作者访问联邦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回国以后。在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古罗马大斗技场这一历史遗址为题材,以雄浑的笔触,着力描写了古罗马奴隶制度时期,奴隶们在铁棍和皮鞭的驱使逼迫下走向大斗技场互相残杀的残酷景象。诗一开头并没有直接写大斗技场,而是先写两只蟋蟀在小瓦罐里相斗的情景,以引起读者对“古罗马大斗技场”以及“斗技”情景的联想。也许正当读者展开联想的翅膀,遨翔于想象的天宇中时,诗人却悄悄地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一片三面环山的盆地中间,矗立着像圆形的古城堡一样的四层楼房,这便是可以容纳十多万观众的全世界最大的古罗马大斗技场。紧接着,诗人便将镜头转向了斗技过程中整个斗技场:“牛头马面”的“打手”“手拿铁棍”和“皮鞭”,“驱赶着角斗士去厮杀”;“身强力壮”的蒙面角斗士“双方都乱挥着短剑寻找敌人”。而看台上,却是“悠闲自得”的“王家贵族”、“花枝招展”的“宫妃”,他们按照权力的大小分坐在不同的位置上。这样,“看台上是金银首饰在闪光/斗场上是刀叉匕首在闪光”,也就是在这样不动声色的描述中,流露出诗人对“流血的游戏”的悲愤,对“死亡的挣扎”的同情。诗歌的后半部分,则以苍凉的笔调,通过对古罗马大斗技场昔盛今衰的描绘,概括出重要的历史教训:“血债迟早都要用血来偿还;/以别人的生命作为赌注的/就不可能得到光彩的下场。”诗人寓批判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诗意含蓄而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