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简介|介绍|概况
诗歌篇名。唐王昌龄作。明唐汝询《唐诗解》:“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词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闺中之作,近体之《二南》欤?”清黄牧村《唐诗笺注》:“曰‘不知愁’,曰‘忽见’,曰‘悔教’,少妇心情,无端感触,景物撩人,描绘毕现,此天然笔墨。‘春日凝妆’,艳矣,偶上‘翠楼’,‘陌头’遥望,‘闺中’身份自好。”今人李长路《全唐绝句选释》:“主旨是‘悔教夫婿觅封侯’,悔即是怨。作者另一首(《青楼曲》)则是喜见夫婿回朝初拜侯,是羡、是盼,素服淡装(红妆缦绾)登楼眺望。初拜侯与觅封侯相对照,一是在朝贵妇,一是在野少妇,朝野贵贱各自悬殊。闺中少妇凝妆与青楼红妆缦绾,即乡野少妇盛妆与朝中贵妇淡妆。少妇同,夫婿封侯同,而反映则异。无意初拜侯而得侯位,有心觅封侯而伤远别。乡妇一见杨柳色,却不要丈夫存心去觅取那个芳什子。淡装表示无意间,浓妆表示有心情,从不知愁到知愁,从杨柳色引出变化来,作者是能得其要领的。”今人刘家传说:“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总是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丈夫的立功成名上面。这个少妇也是从这一希望出发,劝夫外出追求功名的。但是青春易逝,离恨难禁,却又不能责怪丈夫无情。在这个‘悔’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少年夫妻恩爱被隔断的不满,又有无法自解的内疚,还有所醒悟:‘觅封侯’是铸成错误的根子。所有这些内心活动,都是‘闺怨’的注脚。这首诗通过少妇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在盛唐时期的一个颇为普遍的现实问题。那就是由于当时边疆多事,许多有志之士都想到边疆建立功业,有的成了名,有的却失意了”(《唐诗探胜》)。此诗极为细致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春光明媚的日子,丈夫远征异地,她却浓妆艳抹,登楼赏景;忽见杨柳又绿,顿生离别之情,进而想到青春难久,封侯何益。善于抓住典型画面,表现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引人遐思,耐人寻味,是此诗的主要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