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艳华
五幕话剧。作者蓝澄。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年12月出版。1962年夏天,胶东山区靠山庄生产大队获得了小麦大丰收,大队党支部书记赵五婶从全局出发,坚决主张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立即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但在干部中间却产生了意见分歧。大队长赵大川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一心只顾发展自己队里的生产,想用余粮去换取牲口;副大队长王宝山则主张把余粮分掉,盘算着为女儿多置办点嫁妆。而别有用心的坏人则乘机进行投机倒把活动,并盗窃了公款和粮食。于是,展开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思想斗争和阶级斗争。赵五婶紧紧依靠贫下中农,通过忆苦思甜、新旧对比,团结教育了干部,揭穿了坏分子的阴谋,坚定了大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此剧满腔热忱歌颂了农民阶级无私的胸怀和主人翁精神;以现实主义写实原则,精心塑造了赵五婶这个农村干部形象。剧中以大量感人的细节,表现出赵五婶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循私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领导才能;同时也展示了她关心群众生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胸怀。剧本运用许多内心独白,展现赵五婶复杂的内心矛盾和细腻的感情世界,并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推进人物性格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烘托赵五婶的形象,作品还安排了具有对比意义的正反面人物,塑造了一批各具一定特色的群像。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风格朴实无华。应当指出的是,该剧产生的年代正是“左”倾思潮泛滥的时代,因而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岁月的痕迹。作者自己曾指出:“《丰收之后》的全部创作过程都贯彻了三结合的精神”,“以写英雄人物为主”,因此赵五婶形象的塑造不免有“高、大、全”之弊。同时,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潮的影响,在反面人物的刻画上不同程度地具有“脸谱化”、“公式化”之嫌。该剧曾获得文化部授予的1963年以来优秀话剧创作奖,在当时受到观众好评,在各大城市广泛上演,并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