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政文《创业史》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龚政文

长篇小说。作者柳青。全书计划出四部,第一部最初连载于《延河》1959年四月号至十一月号,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单行本,1977年修订重版;第二部分上、下卷,仍由该社先后于1977、1979年出版。其余二部未来得及创作,作者便已去世,但某些重要思想已体现于第二部下卷中。这是一部描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着重表现这一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题叙”部分交代了下堡乡蛤蟆滩佃户梁三老汉解放前失败的创业史。1953年的春天,梁三老汉的养子、共产党员梁生宝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互助组事务里,而对自己发家十分淡漠,这使梁三老汉很伤心。小说一开始,梁三老汉得知儿子不听劝阻,到郭县换稻种去了,怒火中烧,与老婆大吵一架,跑去看富裕中农郭世富的新房架梁。前来观看的人很多,却只有富农姚士杰和村代办主任郭振山被列为郭世富上梁酒席中的贵客。这三人号称蛤蟆滩三大能人。村里有个叫徐改霞的姑娘,前不久退了和别人的包办婚姻。她暗暗爱慕着梁生宝,后者也很喜欢她,却没有勇气向她表白。这天,郭振山找到改霞,劝导她要安心读书,今后进工厂做工人。郭振山是1949年入党的老党员,精明强干,能说会道,是村里极有号召力的人物。为响应区里布置开展的“活跃借贷”运动,郭振山召集了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但没能发动起来,这使困难户们很失望,也使郭振山很难堪。蛤蟆滩的困难户主要有两家,一家是梁生宝的邻居任老四,另一户是高增福。高是个鳏夫,有一个四岁的儿子,过着一半男人一半女人的生活。他发现邻居姚士杰深夜偷偷往外转移粮食,忙通知民兵队长冯有万,然后又找郭振山报告。尽管郭振山仇恨姚士杰,对此事却不甚热情,这使高增福十分沮丧。去郭县买稻种的梁生宝,为了尽可能少花钱,睡在车站票房的光地上。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他买了二百五十斤稻种,回来的路上,遇见正要去走亲戚诉说心事的改霞,两人都很不自然,匆匆分手。这次相遇搅起了改霞心中的涟漪。在这以前,她偏向于进工厂;这以后,她的心又偏到梁生宝这边来了。她决心和生宝好好谈一次,而这也是梁生宝的心愿。梁生宝回村,互助组的人高高兴兴分开了稻种,他尽量照顾别人,最后弄得自己反而少了。梁三老汉得知此事,和儿子斗起气来,并用郭振山做例子,要儿子多为自己发家致富考虑;梁生宝则严肃地和父亲讲开了道理。父子俩谁也没说服谁。为了解决春耕生产的资金短缺问题,梁生宝互助组准备进山砍竹子做扫帚。为了搞好活跃借贷,蛤蟆滩再次召集村民会议,与会者寥寥无几,大户姚士杰和郭世富均未参加。下堡乡支书卢明昌和郭振山商量对策,他批评郭振山办事不积极发动群众,只依靠“轰”的老办法;批评他看不起梁生宝,不积极支持互助组;又含蓄地点出了他给私商韩万祥投资粮食一事,这使郭振山很紧张。在会上,梁生宝决定多吸收一些困难户加入进山者行列,高增福则自告奋勇要分管运扫帚。困难户们艰难度日,姚士杰心中暗自得意。从前格外积极的二流子白占魁和曾与姚划清界线的高增荣(高增福之兄)都前来求他借出几斗粮食,这更使他高兴不已。自从被卢支书批评后,郭振山急得病了一场。他感到了某种危险,忙把投资出去的粮食换成砖瓦运了回来。改霞故意找了一个机会上黄堡镇赶集,假装是偶然地与梁生宝相遇,谁知她刚提出当工人一事请梁参谋,梁态度就冷淡下来,推说忙,匆匆走了。梁生宝很不痛快,觉得改霞的思想变了,他不必高攀。等他见到了区委王书记和县委杨副书记后,个人的烦恼便烟消云散了。两位书记给他上了一堂政治思想课,无微不至地关心互助组进山的行动。清明节到了,梁三老汉见儿子尽在忙乎互助组的事,也不给病死的童养媳上坟,又气愤又伤心,上乡政府找卢支书诉说。卢耐心做工作,解开了他心中的疙瘩。富裕中农郭世富也买了两石新稻种,公开和互助组竞争。姚士杰心里暗喜,决定让郭世富出头,自己在背后出谋划策。梁生宝一行十六人,开进了终南山的苦菜滩。不幸拴拴的脚板被竹茬割伤,梁生宝代他劳动,还尽心侍候他。梁生宝的公道、能干和舍己为人,使他越发赢得了众人的信任和拥护。互助组进山后,田里的事,全交给了十七岁的欢喜管理。欢喜抱着少年人的热情、单纯和自信,与落后思想作斗争。他接来农技员韩培生,一起毫不气馁地宣传、推广科学育秧,终于使顽固的人们渐渐信服。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韩培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认识到了劳动人民感情的纯朴、道德的高尚和力量的强大。上次见面时梁生宝态度的生硬,使改霞大受刺激,恰好,国棉三厂招工的通知下来了,她便上县城应考。但应考者很多,思想又都很落后,使改霞不屑与她们为伍,因此未考试就回来了。姚士杰雇了堂侄女、拴拴的老婆素芳来侍候他坐月子的女人。他伺机强奸了她,还教唆她去勾引梁生宝。拴拴受伤的消息走漏给他老爹王瞎子后,王宣布坚决退组;接着,梁大老汉也宣布退组。干了一个月后,梁生宝等从山里撤回。赚了几十块钱,任老四、郭锁和冯有义就动摇着想退组。互助组面临解体危险,这使姚士杰很高兴。但经过梁生宝做工作,不但任老四等人的动摇思想消除了,互助组还吸收了两个新成员:高增福和白占魁。经过近一年的奋斗,梁生宝互助组大获成功,粮食平均亩产接近单干户产量的一倍,向国家出售余粮五十石,这大大促进了蛤蟆滩粮食的统购统销工作。郭振山趁机组织了一个规模浩大的售粮队伍,再一次显示了一个庄稼人卓越的魄力和组织才能。而在这时,梁生宝、冯有万和欢喜却参加县里的互助合作训练班去了,回来后,酝酿成立全黄堡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灯塔合作社。改霞经过五月之夜和梁生宝再一次不愉快的幽会后,终于还是去西安当了一名工人。梁生宝的成功,弭平了他和梁三老汉之间的隔阂和冲突,梁三老汉决定毫无保留地支持儿子的事业。第一部到此结束。第二部主要写灯塔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整个小说继“题叙”后,从梁三老汉大闹草棚院写起,随之而来的思想冲突、工作纠纷、党内矛盾、生产困境、爱情波折、阶级斗争、家庭不和等,横联竖接,错综复杂,展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虽然头绪纷繁,线索众多,却写得有条不紊,张弛有致。作者长期在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蹲点,熟悉农民的生活、心理和性格。小说生活气息浓郁,细节描写准确。在人物塑造上,蛤蟆滩三大能人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更为成功的是梁三老汉,他善良、幽默、务实、自私、保守,历尽苦难但发家之梦不灭,堪称中国旧式农民的典型。相比之下,梁生宝的塑造的确逊色一些。小说语言干净明快,朴素而含哲理。总之,《创业史》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小说发表后,好评如潮,也引起了一些争论(严家炎:《关于梁生宝形象》,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均见《文学评论》1963年第三期)。新时期以来,争论在继续,有誉之为“史诗性小说”的(阎纲:《史诗——〈创业史〉》,《延河》1979年第三期),也有基本上予以否定的(宋炳辉:《“柳青现象”的启示》)。但无论如何,《创业史》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