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引银瓶》简介|介绍|概况
诗歌篇名。唐白居易作。《新乐府》第四十首。作者原注:“止淫奔也。”今人苏仲翔《元白诗选注》:“此篇以‘止淫奔’为主旨。篇末以告诫痴小女子而言,实足反映唐时社会风俗的男女关系,证之元稹《莺莺传》益信。《莺莺传》中双文《报张生书》云:‘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如或达士略情,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谓要盟为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殁之诚,言尽于此。’则正白诗‘墙头马上遥相见,一见知君即断肠。……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终知君家不可往,其奈出门无去处’意。对于此种‘始乱终弃’的不严肃态度,元处之泰然,不以为非,白则深为不满,此二人品格之所由判也。”今人王汝弼《白居易选集》:“封建士大夫把男女的自由结合,统统斥为淫奔,封建礼法不允许青年自由结合成夫妇。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则一定是以片面牺牲女方的幸福为结局,这是对女权极大的摧残与蹂躏。尽管诗人在主观上想维护封建礼教,作诗反对‘淫奔’,客观上却通过极其生动的人物形象,热情地歌颂了这个大胆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女性,把读者的同情吸引到这被损害的一边。”今人金性尧说:“生活里一些常见的现象,它本身往往具有是非标准,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诗人通过艺术的规律,诉诸自己的理性,真实地去表现它,并且把自己的对待是非的态度落实在这些形象身上,因此,作品的倾向性就不是硬塞给读者,相形之下,作品的说教效果,就显得生吞活剥,成为完全是外部的东西,被形象的东西压倒了。当然,作为封建士大夫的白居易,他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认识本质,但他能够把这些现象,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下来,也就为我们的认识本质提供了根据。”(《唐诗鉴赏集》)此诗叙写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女和一青年男子一见倾心,结成伴侣,但婚后却受到家庭的歧视,终于陷入被遗弃而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作者一方面站在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对自由婚姻加以劝阻;另一方面,在进行描写的时候,比较客观,对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对他们在封建礼教压制下被迫拆散的苦痛遭遇,写得真实动人,并寄予深切同情。诗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女子的内心活动和悲欢离合的事实经过,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爱情与礼教的冲突尖锐,题材新颖,生动感人。以比兴手法开始,加强故事的悲剧色彩和美学效果。元代,戏剧家白朴以此诗为基础,创作了著名的爱情剧《墙头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