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事迹》简介|鉴赏

《安禄山事迹》简介|鉴赏

轶事小说。 《新唐志》列入杂史类,唐姚汝能撰。作品记事止于唐宝应元年 (762年), 为中唐时期的作品。现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曾贻芬校点本。旧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学海类编》本、翁曾源校清抄本、 《藕香零拾》本、《唐开元小说六种》本。

这部作品主要记载了安禄山的生平事迹,着重写安史之乱的始末。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写安禄山家世、出身及其被玄宗宠信的过程;中卷记安禄山叛乱;下卷叙安禄山僭号被杀,及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事。

安史之乱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件大事。它使唐朝从此走上了由盛而衰的道路,并标志了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历史上对这一重大事件的记载颇多,如新、旧唐书、玄宗实录、肃宗实录等等。但作为杂史而保存下来的,却只有《安禄山事迹》一种。

《安禄山事迹》突出描写了玄宗对安禄山的恩宠,作者虽维护玄宗的形象,但有时也多少流露出对玄宗执迷的不满。如卷中的一段描写: “禄山既至范阳,状不自安,始决计称兵向阙。自是,或言禄山反者,玄宗缚送禄山,以是道路相目,无敢言者。”玄宗的恩宠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杨国忠、韦见素、达奚珣等都曾向玄宗奏闻安禄山欲反,但玄宗一直不采取措施。

作品反映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安禄山反叛之前,作者着重描写了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杨国忠为一己之利而不顾社稷的利益,明知安禄山欲反,更以事激安禄山,希望他速反,以证明自己的正确。安禄山起事即以诛杨国忠为名。此外,作者还多次提到唐军将领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失利。比如哥舒翰的潼关之败,一方面由于杨国忠与哥舒翰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哥舒翰军队内部将领间的矛盾。 “初,翰至潼关,风疾颇甚,军中之务不复躬亲,政事委行军田良邱,其将王思礼、李承光又争长不叶,全无斗志。及出师,未阵而溃,为麾下蕃将火拔归仁执降于禄山。”

《安禄山事迹》描写真切,有些片断写的有故事性,如贵妃与安禄山作三日洗儿,安禄山腹垂过膝等。作品继承了史书“微言大义”的传统笔法,文字简洁、洗炼,在数次描写玄宗对安禄山反叛不信、不察的情况后,作者写道: “辛卯之夕,平安火不至,玄宗惧焉。”寥寥数字,道出了玄宗的始不信、后轻敌的心理状态。

作品吸收了大量的轶闻、传说,但也杂以灵怪、谶语,如安禄山始生时的怪兆: “是夜赤光傍照,群兽四鸣,望气者见妖星芒炽落其穹庐。”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下)》中曾指出:“上来所举之外,尚有不知作者之《李卫公别传》, 《李林甫外传》,郭湜之《高力士外传》,姚汝能之《安禄山事迹》等惟著述本意,或在显扬幽隐,非为传奇,特以行文枝蔓,或拾事琐屑,故后人亦每以小说视之。”《安禄山事迹》作为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小说,其成就并不很高。公正地说,作者并非有意为小说,而是在写史,在为一个历史人物作传,所采取的也是史书的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