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异笔谈》简介|鉴赏
笔记小说集。清许仲元著,四卷。原刊未见,有《申报》馆丛书本。民国间上海中华图书馆石印本。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1984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笔记小说大观》收入第二十册。
《三异笔谈》成书于道光七年(1827)。许仲元于此年罢官,寓居在杭州知府的郡斋之中, “客来闲话,苦气弱不能剧谈,乃以笔代舌。自夏徂秋,积成卷帙。熙朝掌故,则询之柳泉(按即杭州知府名) ; 往代轶闻,则证之子寿;正‘淮雨别风’之舛,以及‘弄獐、伏猎’之讹,则闲庵世讲之惠我尤勤焉。辄题数语,名之曰《三异笔谈一集》。”全书共81篇,所记大多清朝人物的活动事迹,多杂以离奇怪诞、宿命果报等情节。作者每于文中加以评语。鲁迅于《中国小说史略》中谓其体式近于纪氏五书(按指《阅微草堂笔记》五种),但此书非志怪小说,不同于纪氏书,或指其每加评语, 旨在劝惩,有类于纪昀之“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欤?序言名曰《三异笔谈一集》,但未见其续纂。
书中人物,以达官贵人最多,多记其瑰意琦行,但亦间有贬损之者。如对大书法家梁同书即写道: “有濬仲(应作冲。即西晋之王戎,有爱钱癖)之癖。两遭小人之辱,胥以阿堵启衅。虽出意外,而责备贤者,不得谓非白璧微瑕也。”虽作贬损,却委婉回护,不肯直斥其贪。他对四川教民的起事,归罪于“昏吏之昏,墨吏之墨,”却属平允。原来清政府于林清起事之后,曾通饬州县严查。达州牧戴如煌,无才而嗜利;役王姓者狡狯,戴久为所挟制。接到通饬之后,借密查进行敲诈民财。教民以王役亦教中人,如此按图索骥,则教民无一可漏网,于是群议缚王而杀之,乃鸠众千人赴难。结果被王侦知,亦聚千人御之,而戴即以民变上报,于是酿成教民起事,官兵屡败,王役为教民所醢。而徐天德、王三槐等并起,终至形成了七省教民大起事。书中对一些平民出身的人物,写得也还实在,没有饰辞夸张,而其面目悉显。如《濮童》一篇,写一个识字不多的乡村幼童的孝行。当时许仲元在浙江永嘉为官,“值江北遍灾,流民就食载道。”他见一幼童,问其“何以来此”,童子说本年旱干无获,祖母与伯父母半菽不饱,他父亲与叔父领家小就食江南,流转至浙右。给他饭却不要,说:“父母咽山蓣兼旬矣,不忍独饫膏粱。”许仲元打点了一布袋饭和肉给他,童子拿出送给了母亲,大家分而食之。给他二百钱,也献给母亲。后来许作了妥善安置,送他们归去,童子很恭敬地作了个揖,欣然而去。在饥不得食的荒年,一个十岁的孩子,竟能如此, 确非容易。他写胡道人指斥一个以钱捐作员外官的汪启淑一事,也很淋漓尽致。北京附近的白云观,是元代邱处机的修炼处,每年重阳这天,各省道士都要来这里集会,胡道人亦必一至。每次来都住在礼部郎官程世淳家里。这位汪员外与程世淳同一里闬,听到胡道人有些奇异的行径,很想见见他。但是胡道人坚持不见。乃同程商议,等胡道人来时径入相见。道人一见作色曰: “汝汪启淑耶,见我何为!汝某日做某事,可见我否!”一连举了十几件,都是见不得人的事,汪听了汗出如浆,惶窘伏地。程替他缓解说:“公真大醉,无以为意。”道人道: “否,否。若得见我,尚为有缘。能痛改前非,幸保首领。不信试志吾言,三日后即有奇祸,亦可小惩大诫也。 ”后三日,汪坐车出顺治城门,触石坠车,头破几死,治月余方愈,从此迹稍敛。胡道人的凛然大义,对这种人直如冷水浇头,醍醐灌顶,说部中很少见。可惜类似篇章不多。从总体来看,行文多有疏略之处,使情节不清,词语亦多晦涩,叙事常别出与本题无关之事,语言亦拙讷,使故事枯燥无神采。如《塑匠》篇,记滇南塑匠之工巧,塑像皆意态如生。列举了城隍庙东偏的名臣像,圆通寺的历代高僧像,以及西湖上花神祠的塑像。而中间无端插入圆通寺蝴蝶朝王之异及云南有王右军祠事,与塑匠事格不相入,殊属蛇足。应为传奇小说之下乘,故百余年来,刊刻不多,流行不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