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西历史演义》简介|鉴赏

《泰西历史演义》简介|鉴赏

历史小说,三十六回。洗红庵主演述。原载《绣像小说》第一至十三、十五至二十一、二十三至二十五、二十九至三十八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至三十年(1904)十月出版。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商务印书馆印行单行本,版权页题“著辑者:中国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演义的内容分为各不相连的几段。第一回至第六回,是以拿破仑一生的活动为中心,讲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创立和灭亡;第七回至第九回,则是讲东印度公司的创立,印度贵族的抗英斗争及英国最终把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过程;第十回至第十六回,又回到法国,从布尔奔(波旁)王朝的覆灭到路易拿破仑(路易·波拿巴)执政,一直到巴黎公社被梯耳(梯也耳)镇压,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创立;第十七回至第二十六回,是以华盛顿为中心,讲北美殖民地的崛起,英法两国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及美国独立战争,美军由败转胜,终于建立了共和国,直至华盛顿逝世;第二十七回至第三十六回,则是以俄大帝彼得为中心,讲俄国的振兴,彼得的励精图治、大规模改革,俄国与瑞典的战争及彼得的临终遗嘱。

这部演义笔墨不甚精彩,仅仅是对几段历史的笼统概述,其实还够不上称为历史小说的资格。但这是中国作家以小说的形式来演述欧美各国历史的最早一批作品之一,它的目的是在于让普通民众都能藉以了解一些异国的近代史实,在当时有着它的启蒙意义。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把眼光投向了西方,魏源的《海国图志》就是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文化特征的。戊戌维新失败后,志士们总结教训,其中一条就是对民众的启蒙宣传不够。于是有识之士开始大量著书介绍西方学术,来唤醒中国的人民。在这个启蒙运动中,小说起了很大的作用,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遂成了最切近民众的启蒙工具。《泰西历史演义》便是这样一种背景下的产物。

由启蒙的目的决定了书的内容是有为而发的。这首先能从它的题材选择上看出来,它讲法国“由民主而改为君主,现在又因君主而改为民主”(第十六回),讲美国的独立战争,讲彼得大帝的改革,讲印度变为殖民地的过程,都是对当时的中国有着借鉴意义的。作者希望中国出现拿破仑、华盛顿、彼得那样的伟人,带领全国人民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从而簇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又以印度的近代历史作为东方国家接受西方文明,从而“鼎新革故”(第七回)的先例,来为中国人提供榜样。其用心所在,可谓良苦。

其次,书中还借外国的历史对“变法”发表看法,这也是针对中国的变法运动而言的。第十六回中说:

查英国变法,打一千六百四十二年起,至一千六百八十八年止,实实在在有四十六年之久,诸事才能就绪。大凡变法这桩事情,是不可以半途而废,亦是不可以一蹴而就的。……法国变法,打一千七百八十九年起,至一千八百七十年止,实实在在也有八十一年之久,不过规模稍具,气象略新……

这些话到现在都成了讲改革者的老生常谈,启蒙的精神在这里已经越过了小说的外壳而直接讲话了。

再次,为了让中国的读者易于理解,此书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手段。一是将描写中国化,如第二回写英法两军交战中的一个场面:“一将手执长矛,全身披挂,立在舱面大叫道:‘英国斯美在此,拿破仑你敢上前来!’”这简直是《三国演义》中描写战争的方法了。二是将中外古今的人物事件互相比拟,如第三回:“却说当初英国有位宰相,名唤譬特,为人浑身计策,满腹经纶,想学古时候的苏秦张仪,前往各国游说,用的也是约纵连横之法。”又如第六回末诗中云“千秋事业谁相并, 风虎云龙一沛公”,将拿破仑与刘邦相比拟,使读者消除疏远之感,稍觉亲近。三是在讲述他国历史事件时,注明这正是中国的什么时候,如第三十三回中:“一千七百零四年,就是中国康熙四十三年,彼得重新进兵,……”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但偶尔也有不慎弄错的,如第三十二回中:“就在一千七百年的春里,是中国万历三十九年,彼得亲领大军,迳向瑞典进发……”这里把清康熙三十九年误作明万历三十九年,当是笔误。

晚清的讲史小说,大都是有为而发,寓有一些隐义的,但于历史题材本身,或写其人物,或讲其故事,总要花些工夫,而《泰西历史演义》则于讲故事与写人物两方面都没有什么成就,除了题材之新颖与寓意之良苦外,作品本身却算不上一部够格的小说。大致说来,是与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可归于一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