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沂孙《更漏子·日衔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王沂孙

更漏子·日衔山

日衔山,山带雪,笛弄晚风残月。湘梦断,楚魂迷,金河秋雁飞。别离心,思忆泪,锦带已伤憔悴。蛩韵急,杵声寒,征衣不用宽。

 

太阳已经逼近了山头,好像要把一座山吞下去似的,山头的积雪,在落日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入目。词人面对这苍茫的暮色,心头掀起了无限的凄凉与伤感,而山头之雪,更增添了感情上的寒意。李白的“寒山一带伤心碧”是诗人主观感情的“寒”移给了物,“山带雪”则是客观事物的冷反馈给人。“雪”字给全篇蒙上了一层冷色,定下了低沉伤感的基调。

时间在默默地推移着,太阳下山了,晚风中传来了幽咽的笛声(也许是词人自己在吹奏,以笛声宣泄心中的忧伤)。笛声持续的时间是那么长远,从傍晚一直到“残月”,这意味着听了快一整夜的笛声(或是吹了快一整夜的笛子)。词人被无穷的愁怨困扰着,以致梦断魂迷。“湘梦断,楚魂迷”。像湘君等待湘夫人那样“帝子降兮北渚”的美梦做不成了;像楚襄王的会巫山神女的幻境也找不见了。这两句既表明了词人的因愁而失眠,又暗示了失眠的原因,乃是远客他乡,与妻子不能团聚。

“金河秋雁飞。”上阕的离情,到这里升华而凝固了。从遥远的北方飞来的秋雁,它们都不失时序地南来,而词人何日能归呢?能不令人心头颤抖吗?“金河”,水名,在今内蒙古境内,以代北方。这里如果理解作银河,则是说词人见到淡淡的银河边,掠过一群大雁,触动了他的秋思,亦通。

上阕全是写景,有暮日、寒山、积雪、羌笛、晚风、残月、金河、秋雁,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游子秋思图,图画的中心则是梦断魂迷,词人巧妙地把此情融于景中,显出委婉含蓄。

如果把上阕的写景比做谜面的话,那么下阕的言情便是谜底了。

“别离心,思忆泪”是全词的主题中心。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忧伤,把人折磨得消瘦了。“锦带已伤憔悴”,不说人因忧伤而消瘦,却说锦带因忧伤而憔悴,这种手法,古代诗人最常用,如沈约之“草带常应移孔”,秦观的“离别衣带宽”,辛弃疾的“不堪带减腰围”,俯拾即是。而“蛩韵急,杵声寒”,蟋蟀叫得那么急促,捣衣声早已停歇,表示时间已推移到拂晓时分了,既然天色快亮,干脆“征衣不用宽”,不睡算了。不仅不睡,还包含着明天还得踏上征途呢。蛩鸣与杵声,在词中乃是秋季的代表物,带有浓厚的凄凉伤感色彩,在这种不愉快的环境气氛中,征衣还不能脱去,是官宦所累?是生活所迫?压抑感是那么强烈。“宽”,具有双关意义,一作动词,脱掉,是说忧伤了整整一个晚上,天亮了,用不着脱衣服去睡,反正还得出发。一作形容词,宽大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用不着宽大的衣服。真是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