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树海·李学鳌》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太行树海·李学鳌》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太行绿树如海,

海浪汹涌澎湃,

掩青峰,

盖山崖,

不倦不歇!

 

好一个广阔世界!

处处是路,

处处是“街”,

处处人走脚印在!

树果多

——当饭菜!

树叶密

——遮风雪!

树皮作明灯

——八年抗日灯不灭!

曾引多少健儿,

在这里,

安营扎寨!

 

访遍太行树海,

看不尽英雄气概。

我问身边青松:

当年健儿

今何在?

青松不回答,

笑指青山外:

那里有长街十里

——和山路紧紧相接!

那里有广厦千间

——都取林中栋材!

 

太行绿树如海,

海浪汹涌澎湃。

我愿做小树一棵,

给大地挡风挡雪!

我愿做浪花一朵,

为英雄常年盛开!

 

1962年太行山——北京

 

 

太行山,英雄的山,光荣的山。人们一提到它,便会想起《我们在太行山上》中激越的歌声:“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而对于李学鳌来说,对于这个生长在太行山麓,早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就加入抗日儿童团的诗人来说,太行山更是他的朝思暮盼之地,神往魂系之乡。1962年他从北京回访太行山时写成的《太行树海》等诗篇,就集中地流露了他对太行山的真挚情怀。

《太行树海》共四节,第一节是鸟瞰,中间两节分别写过去和今天,用笔较多,篇幅较长,是诗作的主要部分,最后一节由树海联系到诗人自己,以诗人“愿做小树一棵”作结。全诗详略得体,层次井然,在结构和章法上显得完整而和谐。

李学鳌是擅长运用民歌体写作的诗人,《太行树海》就是一首典型的民歌体作品,它具有一种单纯、明朗、活泼、流畅的美。诗人对太行山的爱无疑是强烈的、执著的,但这种“爱”一旦来到笔端,诗人却没有急于和盘托出,而是像其他优秀的民歌那样,触景生情,融情入景,伴随着一系列简洁的白描,把一腔深情徐徐地展现出来。诗人先是远眺树海,但见海浪澎湃,“掩青峰,/盖山崖”,短短两个对句,显得极有气势,接着把“不倦不歇”单独成行,有效地强化了树海翻滚的动态。通过第一节鸟瞰式的简洁描述,诗人的感情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于是第二节便用赞叹语“好一个”领起底下的诗行,随即开始了对当年抗日健儿身影的追踪和回顾,其中在描写“树果”、“树叶”、“树皮”时,画面干净利落,节奏铿锵明快,诗人的赞叹之情尽在其中。第三节仍然扣住“树海”展开感情的脉络,不过场面已从过去转到现在,从艰苦的抗日战争转到火热的经济建设,与此相吻合,诗人采用和“青松”对答的形式,为质朴的诗篇增添了一道波澜和一份欢快愉悦的音调。

此诗在形式上也有创造,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破了民歌体五七言的程式,诗行或长或短,均以感情的表达为依归,因而格外显得活泼、流畅。如第二节分写树果、树叶、树皮时,前两者是起始,是衬托,因此各用了两个简短的三言句,第三者“树皮”是归纳,是重点,因此扩充而为五言和七言,正式点出了太行树海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像这样的长短句,从视觉上说兼具整齐错综之美,从听觉上说则有疾徐抑扬之致,显然要比单纯的五七言诗歌更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