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所鸡啼·李瑛》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是云?是雾?是烟?
裹着苍茫的港湾;
是烟? 是云?是雾?
压着港湾的高山。
山上山下,一团混沌,
何时才能飞出霞光一片?
忽然间,哪里?在哪里?
一个生命在快乐的呐喊。
压住了千波万壑,
吐出了满腔喜欢;
嗬,是我们哨所的雄鸡,
声声啼破宁静的港湾!
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
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
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降临,
霎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
莫非是学习了战士的性格,
所以才如此豪迈、威严;
因为它是战士的伙伴,
所以才唱出了士兵的情感。
1960。12于大孤山
中国新诗发展到五十年代,有一种明显的倾向,那就是着重于现实场景的描绘,有时还有一些过程的铺排,乃至于单纯的情节描写。但是李瑛的这首《哨所鸡啼》在当时,却是富有独创性的。这首诗,前四节可以说是一种描绘,在描绘中追求色彩的富丽,在富丽的色彩中渗透着一种热情。最后一节则是一种情理交融的抒发。值得注意的是,李瑛的描摹常常有更强的想象性,他笔下的哨所的鸡啼,已具有更多的象征性质。诗人本来是要歌颂在海防前线哨所中的战士的,但却没有从战士现实形象的描摹开始,而是以哨所晨鸡的啼鸣为核心,来展开他的构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瑛想象的一些显著特点:他是一个崇尚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他又是一个追求精致的艺术想象的诗人。在五十年代,由于历史潮流的客观特点,诗人们多少有点回避自我感情的直接抒发,李瑛不满足于描绘生活场景基础上的有限的超越,但是同时他也还没有成熟到敢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为主要手段更公开地表白自己的内心,其结果是他把自己内心的热情寄托到某一个客观对象上去,使之具有象征主义的意义。这种艺术方法本是象征派和现代派的强调的为自我情感寻找“客观对应物”的方法,不过李瑛用得更灵活而已。还值得注意的是哨所鸡啼,并不带有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诗歌那种随意性色彩,所赋于的意义也不像他们那样朦胧而含混,诗人的创造就在于把这个客观对应物,描绘得更具现实性,更像是对于生活场景的描绘,粗心的读者几乎看不出象征主义方法的痕迹。
除此之外,象征派和现代派还特别强调诗人的感觉的分解、转移和重新组合,这在英语、法语中叫做“契合”,在汉语中叫做“通感”。通感,就是属于不同范畴的感觉的贯通,在这首诗中,则表现为视觉与听觉的贯通。本来,诗人刻意强调的是哨所鸡啼的嘹亮和雄浑。在通常情况下,用欲扬先抑的办法,大体是用听觉的模糊反衬出听觉的清晰。这首诗却首先提供一幅视觉图画,刻意渲染视觉之朦胧迷幻,然后引出一声鸡啼,以听觉之清晰、嘹亮,使朦胧迷幻之视觉境界变得清晰明亮,色彩鲜丽起来。这种贯通不同感觉的层次,以不同感觉层次的因果变幻构成形象的统一性,达到了声画俱美的艺术效果,从而歌唱了海防战士,感染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