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豪放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豪放

古代诗学概念。指宏阔雄放,略无拘束的精神气象或艺术风格。语见唐代司空图《诗品·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范范,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杨廷芝《诗品浅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以内言,放以外言。”虽不一定如此拘泥字面,但“豪放”确实首先是内在的精神气象,司空图讲“真力弥满”,“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即此意。其馀“天风”、“海山”、“三辰”、“凤凰”显示了“豪放”所具有的宏调境界,而“晓策六鳌、濯足扶桑”、“吞吐大荒”则表现了“豪放”之雄放无羁的气势。在古代文学批评中,“豪放”一词往往用来形容李白的诗歌,因为李白可说是最好地体现了内在的豪放精神气质和诗歌雄放无拘的气势、开阔广大的境界。王安石曾评“李太白歌诗豪放飘逸”(《竹庄诗话》卷五)。朱熹则别具只眼,以为“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他对“豪放”的理解可能主要侧重于雄放无拘的气势,如他以为陶渊明“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清邃阁论诗》)。以后的诗人中苏轼常被人目为“豪放”,“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李白为近”(刘熙载《艺概》卷四)。苏轼自己在《答陈季常简》中也用过这个词:“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相比较而存在,成为批评史上很大的话题。明代张綖《诗馀图谱凡例》:“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对两者正宗抑或别格的争执一直延至现代。其实,大词人往往能互兼,后人评议也有辩证的:“词有婉约有豪放,二者不可偏废,在施之各当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古代诗词批评中与“豪放”字面含义相近的概念不少,应注意体会、辨析。如“豪迈”,赵翼《瓯北诗话》就曾评李白“才气豪迈”,而蒋兆兰《词说》名苏、辛一流词为“豪迈派”:“宋代词家,源出于唐五代,皆以婉约为宗,自东坡运浩瀚之气行之,遂开豪迈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