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结方入题》原文|注释|赏析

立意切题《结方入题》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直至结语,方肯入题,振起一篇之主意,奇甚,奇甚。(岳端《寒瘦集》)

【诗例】

湘弦怨

孟郊

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锄。

狂飙怒秋林,曲直同一枯。

嘉木忌深蠹,哲人悲巧诬。

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谟。

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

我愿分众巢,枭鸾相远居。

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

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

【解析】

依题作诗是后来的事情。最早的诗歌并非先立一个题目,然后写出作品,相反,是先写成作品,然后才产生题目,如《诗经》各篇的题目是后人从诗篇中截取数字(往往从首句)而成的。汉乐府原初之作的情形与此相仿,后来才被人们拟题仿作。自从立题作诗成为常例以后,如何入题的问题便突出了。其方法多种多样,并不止一途一辙,而最常见的则是二种:开门见山,也称“明起法”,开口即就题目说起,此是一; 二是结束时才入题。刘熙载说:“点题字缓急蓄泄之异,皆从题之真际涵泳得之。先点必后做,后点必先做;先点以开下,后点以结上。”(《艺概·经义概》)这虽是讲经义文点题的两种情况,其基本内容也适合于说明诗歌创作的入题问题。

孟郊《湘弦怨》是一首乐府诗,抒写怨意为其基调。此诗旨在揭露和谴责是非颠倒、贤良不肖混淆、美丑善恶不分的社会现象,并诉述自己欲激浊扬清,斥恶奖善,而孤掌难鸣,莫能酬志的幽怨。全诗分三层来表述以上内容:一、前八句以蒿兰同锄、曲直之木同摧为喻,抨击诸如靳尚之流小人得志,屈原忠良却遭受压抑的荒唐世风。二、接着四句写诗人自己分清浊、别枭鸾的志向,使社会按照应有的、正确的是非标准行事。三、末四句说自己在混浊不堪的世风下,虽有以上志向,终成孤响,难以实现,流露出深深的悲哀。全诗至结束,方写出自己在世上知音少的怨意,契入题目。从整首诗来看,第一层内容其实也包含怨的意思,然而诗人却将怨的重点落实在“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上面,说明社会上可怨愤的事情,不仅在于良莠不分、是非颠倒,更在于面对如此颓风,竟极少有人愿意站出来加以阻止,眼看其到处盛行而无动于衷。纠俗无望在于此,使诗人更感痛心怨愤的原因也在于此。本诗“结方入题”,露出怨意,确实具有振起全篇、深化主题的作用,是诗中精彩的一笔。

“结方入题”与“开门见山”的写法各有优点,相比较而言,前者先描述、铺叙,层层展开,然后收归到题目上去,露出题义旨趣,更显得徐行回环,摇曳多姿。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由“不知愁”写到悔怨,十分传神地写出了少妇顷刻间心理的微妙变化。李白《赠汪伦》、《静夜思》,都是至结束始入题目的名作,具有说明而不说尽之妙。柳宗元《江雪》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暗寓“雪”字而不明说,末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才明白说出 “雪”字,并道出题目,这样的描写顺序和进程,有效地凸现了垂钓江雪的“蓑笠翁”形象。韩偓《已凉》:“碧栏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前二语写闺阁陈设,色彩秾丽,末联以锦褥方将换下夏天用的龙须草席,以示季节变换,天气趋凉未寒,暗寓闺阁主人在已凉时季的愁思困闷。如此构思结尾,堪称精致含蓄。长诗也有“结方入题”的例子,如杜甫《无家别》,由一士兵乱后返乡,写到他重被征召入伍,无家可以告别的凄苦之状,末二句“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契入题目,感慨极深。以上诗例说明,成功地运用结方入题的方法,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