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斗然唱发》原文|注释|赏析

立意切题《斗然唱发》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不着边际,斗然唱发,真是登塔神理。(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九)

【诗例】

登慈恩寺塔

郑谷

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余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解析】

“慈恩寺”是唐代长安县东南一所规模宏大的寺院。寺中有塔七级,高300尺,系唐初著名佛教大师玄奘所立。自唐中宗神龙年间 (705—706年)以后,进士们登塔眺望和聚集塔下题名,成为一种风尚。杜甫、岑参均有登慈恩寺塔的诗作。本诗也属同类之作。从内容上看,首联写感慨;颔联交代时节,点出诗题;颈联写登塔所见的景物;尾联承颔联首句而来,写急切归家之思。这首诗既写人生的感慨,又写归家之思,又写所见之景。

本诗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起句不同凡响。“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添浩叹”、“竟何能”,两句中各三字,却概括尽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大半生经历的感叹。郑谷少年时就显露出创作的才华,为司空图、马戴等人赏识,被预言“当为一代风骚主” (见《唐诗纪事》卷七“郑谷”条)。但郑谷一生只做过一任掌管俘虏簿籍、衣食、医药等事务的都官郎中之官(为刑部尚书属官),在诗歌创作上也自觉有负“一代风骚主”的高度评价,空虚、失落、惭恨、茫然等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在登临高塔时突然涌上心头,迸发了出来。文艺作品在写作上讲究铺垫,作者在描写主要内容(感情、人物、事件等)时,往往先作相关的描写,作为准备、铺垫,以收到烘托、映衬、突出主要内容的效果。但本诗却一反常套,没有按时间——地点——景物——感怀这种一般模式写作,而是劈头即将感怀嗟叹推出。这种不作铺垫,将主要内容直接推出的写法,就是所谓“不着边际,斗然唱发”的含义。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着边际,斗然唱发的作品屡见不鲜。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太息”(《拟行路难》其五),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清照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都是这种写法。

欣赏文艺作品,犹如游览山水风景。峰回路转,渐入佳境,固然使人轻松从容,心旷神怡,而悬崖险峰突然扑面而来,则能使人在惊讶、紧张之后,随之转化为一种振奋、喜悦的快感。从哲学上讲,事物的运动有张、弛之分,渐变、突变之分。不着边际,斗然唱发,就是事物的“张”、“突变”,亦即瞬息爆发的高速、高热、重击、重压状态在写作上的运用,这种写法给欣赏者带来的心灵震动和愉悦,是渐变式的铺垫写法所不能替代的。这也就是上述鲍照、陈子昂、李白等作品开篇就能激动人心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