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题后著笔》原文|注释|赏析

立意切题《题后著笔》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首句夜静无人,惟行者与送行者相坐于此亭中。二句月色已上,正入夜深,见相坐话别,为时已久。三句四句,行者、送行者均已去,故离亭寂寂而掩矣,人骤散去,江山如故,只增寒景,系从题后著笔。(朱宝莹《诗式》卷一)

【诗例】

江亭月夜送别 (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解析】

王勃《江亭月夜送别》二首,互相联贯。为了完整理解我们选入的这首作品的诗意,不妨抄录其第一首及朱宝莹的解析于下:“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夜月,谁见泣离群。”朱宝莹解析道:“首句二句,以江水、山云兴起。三句四句,月下又当秋夜,相对掩泣,见一种别愁,惟明月照之。”第二首顺接第一首的描述,写诗人与友人在亭中依依话别。“烟笼碧砌”,以见夜色苍茫,加一“乱”字,送者和行者纷乱不宁的心绪全出。“月向南端”,通过月亮偏移,示话别时久,夜已转深,“月”前加一“飞”,似怨时光流逝太快,更见其不愿离别的情思。末二语写人去亭空,江山为之增添几分寒色。收笔起着渲染别离凄苦之况的作用。

“题后著笔”是对末二语构思特点的说明。此诗题曰“送别”,诗人本可将笔墨转往叙说具体道别的情景,然后收束全诗。以这样的方法写送别诗,可谓之 “题内著笔”,在古诗中是很常见的,如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全诗首尾联系比较直接。王昌龄《送郭司仓》:“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崔署《对雨送人》: “别愁复经雨,别泪还如霰。寄心海上云,千里长相见。”二诗结束或以景为喻,或借景托情,均用以表白送别之际,萦系于胸臆的怀念之情。此首《江亭月夜送别》的结束不同于上述诸诗。“寂寞离亭掩”,原先亭里诗人与友人在叙别,他们离去后,江亭空空,不见人影。“江山此夜寒”,只因友人离去,欢趣顿减,惟觉江山徒增寒况而已。此种叙诉离情凄苦的方法,不是直接向行者道出,而是着眼于人离去之后的山川景物,移情其中,使情愫在一种非抒情的形式下得以含蓄而又充分地展露。题后著笔在这里谓从别后之境起笔,变直接道别话情为间接诉叙衷曲。

以题后著笔的方法写送别诗,古诗中颇多这类例子。王昌龄 《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刘长卿《送子婿往扬州》:“雁还空渚在,人去落潮翻。临水独回首,残阳归掩门。”七绝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李端《江上送客》:“故人南去汉江阴,秋雨萧萧云梦深。江上见人应下泪,由来远客易伤心。”以上诗末二语或道别后凄清之景,或悬拟行者前程感生的客情,无不从题后起笔生想。皇甫冉《送王翁信还剡中旧居》:“海岸耕残雪,溪沙钓夕阳。家中何所有,春草渐看长。”通篇从送别之题后着想落笔,在此类诗中又别是一格。

沈德潜曾将诗歌结尾的方式归纳为三类:“放开一步”,“宕出远神”,“本位收住”。题后著笔大致近似于“宕出远神”一法,具有启开思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的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