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铉翁《寄江南故人》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注释】
(1)此诗当于南宋灭亡以后,作者被扣在燕京(今北京)时所写,其时他当达七十古稀之年。故人:远在江南的老朋友。
(2)钱塘:即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3)“闻鹃”句:此处引用《华阳国志》等四川典故:相传古代蜀(四川)主望帝失国后,其魂魄化作杜鹃鸟,鸣叫悲哀,啼到口角流血时方止。后人常用杜鹃啼血来形容或寄托家国灭亡之痛。杜鹃声又如“不如归去”,听到它啼,不禁使人想念起家乡。
【赏析心得】
作者长期在南宋朝廷做官。可以说是宿臣了,晚年却遭不幸。南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正月,元军前锋兵临京城之下,南宋小朝廷惊惶失措,随即派出丞相吴坚等人带着皇玺和降表,向元军统帅伯颜投降,作者也君命难违,以六十四岁高龄随行其中。但在关键时刻,家铉翁却拒绝在招降檄文中签字署名,伯颜恼羞成怒,将他扣留,押至北方燕京。宋亡之后,仍长期在押,他坚贞不屈,一度绝食,始终不做元朝的官,自食其力,依靠教书维持生活,后被放还南归。铉翁气节,连元人修的《宋史》都称赞他“义不二君,辞无诡对”,显示了高风亮节。这首小诗,便是他羁留燕京时所作。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作者提笔时,清醒地知道自己当前的处境,乃一亡国之臣,新朝俘虏。所以,起首委婉曲折,只说他曾在江南钱塘住过,那个时候,只要春天一听到杜鹃的啼叫声,就会思念起四川的故乡。这里,他借故乡之思,巧妙地代替了故国之思。他虽生于四川眉州,但长期在临安南宋朝廷中做官,怎会不怀念故国的悠悠岁月呢?何况,杜鹃之啼,寓有蜀人闻之,怀念古帝杜宇亡国之痛的意思。在此,家国怀念之情,是说不清道不明地混杂在一起,而失国之痛便深沉地隐埋其中了。“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后两句,看似如诉家常,平淡无奇,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更加坚定不移。在押期间,命在人家手里,这是亡国遗臣逃避不了的悲惨命运。但若不死,夜里的梦就是自己的,梦的去向,不是故乡,就是故国,都是指向南方。这就坚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做元朝的官,不与新朝统治者合作。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将诗题命为《寄江南故人》,这明显的落处,不就是将自己“坚守节操”的檄文转告江南故人乃至那些流落东南西北各地的遗老孤臣吗?作者已是过七十奔八十的宋朝遗民了,生命随时都会结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气节丹心却是永垂千古的。家铉翁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值得我们缅怀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