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八阵图》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功盖三分国(2),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3),遗恨失吞吴(4)

 

【注释】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该图形有一定的法度和规模,其用途是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八阵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诸葛亮所布的八阵图,现有记载的有四处:一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畔),六十有四,方阵法;一在弥牟镇(今四川省新都县东北),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一在棋盘岭(今湖南省邵阳市南),相传为亮与客对弈处,二百五十有六,下营阵法;一在陕西沔县东南,定军山东高平,为诸葛亮宿营处,营东即八阵图。杜甫诗指的当是夔州八阵图,详细记载的有《刘禹锡嘉话录》: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八阵图,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滉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几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近六百年,迨今不动。《东坡志林》: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桓温征谯纵,见之曰:此常山蛇势也。吾常过之。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圆,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

(2)功盖:诸葛亮在三国有盖世的功业。三分国:指后汉三国时,魏、蜀、吴三国鼎立。

(3)石不转:诸葛亮布石为阵的八阵图,即使长江水涨时也仍然不动。

(4)失吞吴:失策于吞吴。

【赏析心得】

大历元年(766)的暮春时节,杜甫举家顺长江东下,自云安至虁州。一到岸,他就几乎不停地瞻仰游览了白帝城、武侯庙、八阵图等后汉和三国遗址,怀古咏怀,留连徘徊。其中,他特别景仰诸葛亮,写下了留传千古的绝句《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作者如椽诗笔,字字千钧,仅用十字就概括了武侯的功与名。当年,孔明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茅庐,他就提出了《隆中对》,指出天下三分的大势,力主联吴抗魏。“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是幸运的,他的策划得以实现,中国大地上终于形成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的稳定局势。作者盛赞诸葛武侯在三国时代功业盖世,评价非常准确。但这次他是来到虁州城下、长江边上的八阵图前,所以紧接着点题“名成八阵图”。八阵图是他毕生研究的军事成果,也是他卓越军事才能的高度体现。相传武侯的八阵图有四处,它们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今湖南省邵阳市南的棋盘岭,据说有一处八阵图,可能是他与客对弈,研究八阵图法时所用。一处在成都附近新都县东北的弥牟镇,估计是蜀汉操练军队时所用。还有两处,分布在魏蜀、吴蜀交界的最前方,那就可能是实践使用了。其中一处在陕西省沔阳县东南定军山下,原为亮伐魏宿营处,营阵即布有八阵图;另一处就是在古虁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边上,即当时作者游览之地。“江流石不转”,作者未对虁州八阵图进行描述,历经五百余年,他看见的就是长江流水依旧,石堆屹然不动。由此,他浮想联翩,感慨无限。孔明的策划,三国分立的最终目标是天下统一,为此,他耗尽毕生精力,协助刘备,“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引自诸葛亮《后出师表》)。就在“汉事将成”,统一有望之际,刘备激一时之愤,不顾大局,兴师伐吴,蜀吴联盟毁于一旦,自己也难有回天之力。最后结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千古遗恨,即使滚滚长江水也冲刷不走,永远定格在无情的历史中了。“遗恨失吞吴”,作者凭吊遗迹,怀古抒怀,以犀利的眼光,点出了蜀汉败亡的转折拐点,这是发人深思的。他是否在告诫当时的统治者,安史之乱也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历史转折点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力挽狂澜的当代武侯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