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1)此诗约写于宣宗大中二年(848),时年四十六岁的杜牧由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刺史卸任,返京任职,途经金陵。泊:停舟。秦淮:河名,流经今南京市地区,入长江。秦淮河有二源,东源出今江苏省句容市华山、南流,南源出今江苏省溧水县东庐山、北流。二源会合于江宁县(今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西经金陵城(今南京市)中,北入长江。相传此河乃秦始皇掘山成流,并命名淮,故称秦淮。
(2)烟:烟雾。笼:笼罩。寒水:指秦淮河的流水。沙:岸旁沙滩之地。
(3)近酒家:秦淮河边酒家附近。
(4)商女:酒家歌女,多指江北扬州来的歌妓。
(5)《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为南朝时陈朝后主陈叔宝的作品,反映宫廷腐化生活的靡靡之音,后人引以为亡国之音。
【赏析心得】
大约于宣宗大中二年(848),由于宰相周墀的力荐,四十六岁的杜牧才结束长达七年在僻左之乡漂泊的宦游生活,返回京城长安任职。这诗便是由睦州经秦淮河,入长江返长安,途中夜泊秦淮,有感而发的一首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在一个月色迷蒙而寒冷的晚上,诗人乘舟路经金陵,来到了秦淮河上。如烟的薄雾,笼罩着寒冷的流水,惨淡的月光,笼罩着近岸的沙滩,河面一片迷茫凄凉。金陵为六朝都城,历为繁华之地,秦淮穿城而过,两岸酒家林立,笙歌宴欢,又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享受游乐之处。当诗人之船“近酒家”,停泊在秦淮河畔时,岸上传来了笙歌阵阵,丝竹之音缠缠绵绵漂荡在水面上。诗人发现,岸上的繁华喧闹与河上的惨败凄清,竟然如此不和谐地共存于秦淮夜空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旅途困顿、船中歇息的诗人,静下心来,却难以入眠,因为岸上传来的靡靡之音,竟然是亡国陈后主作的《玉树后庭花》。仔细一听,婉转润滑的歌声,是扬州歌女特有的歌喉发出的。诗人想:这就怪了,来自江北扬州的商女,不了解南朝后主亡国之恨,在其亡国之都(金陵),隔江演唱靡靡之音,是为了养家糊口、生计需要。但点歌欣赏的却是晚唐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他们为什么如此麻木不仁、醉生梦死呢?
过去的亡国教训、当前的乱象丛生、未来前途茫茫,想到这些,诗人睡不着了。于是,他在岸上靡靡之音仍不绝于耳的情景中,写下了这首警醒当世、警策千古的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