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2)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形状像鹤一类的鸟,常称鹳雀或鹳鹊。嘴长而直、尖而利。羽毛有白色、灰色或黑色,常见为白鹳。生活在水边,以鱼虾为食。鹳雀楼:又作“鹳鹊楼”,故址位于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唐属河东道)府西南城上。楼有三层,前瞻中条山,下观大黄河,为登临胜地。因处于黄河中段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鹳雀楼。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557—581),北周大将宇文护镇守蒲州,为军事瞭望之用,后经整修,工制壮丽,遂成览景胜地。

(2)穷:极目。千里目:眺望极远之处的目力。

【赏析心得】

盛唐诗人王之涣,出身名门,满腹诗书,却金榜无名、困顿一生。其诗雄浑豪放,“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名满天下。一个大好晴天的傍晚,他来到山西蒲州府城西南城楼上,只见城上一楼矗起,面山临水、雄伟壮观,这就是鹳雀楼。拾级而上,极目远眺,美景如画,大好风光,尽收眼底。诗人不觉脱口吟出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兴致勃勃,驻足欣赏。他眼光恋恋不舍,跟随光华犹射的白日,白日又依依不舍,沿着远方巍巍的群山慢慢滑落,直到完全看不见了,他才无限感叹地收住目光。然后,他又俯视楼下的不尽黄河,只见它浊浪滔滔,滚滚而来。这时,暮色渐浓,山河景物逐渐模糊,但诗人的想象力却得以充分发挥,望见奔腾而去,涛声隆隆的黄河之水,其河面由近及远,由带变线,由线变点,最后也像落日一样,看不见了。但他知道,这汹涌的黄河流水,最终都将注入东方大海。

落日依山而尽,河水奔海而去,浓浓暮色之中,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思想再度升华,悟到了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深邃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其中的道理,还有更深的涵意,那就是楼的高度和层数毕竟有限,而人的思想境界,其高度、其“楼层”,却是无穷无尽的。鹳雀楼再高,层数再多,站在其上,终究看不见高山背后的落日,望不见黄河注入大海。人只有境界高了,视野才能开阔,心胸才能宽广。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融景、情、理为一体,衔接无痕、天衣无缝,极其自然。前面寥寥十字,白日依依,高山巍巍,长河滔滔,大海茫茫,奇景写尽,情寓景中:落日依恋群山,长河情注大海,情感倾泻,写到极致。后面十字,理寓景情之中,意境开阔,哲理升华,激情昂扬,奋发向上。夜已来临,意犹未尽,沉浸在诗境中的诗人,终于回到现实当中。吟完这首绝句,他感到无限充实,对自己委顿坎坷的一生,也就完全释怀了。要知道,诗人这时已过天命之年,《登鹳雀楼》不仅写的是夕阳,也是他人生的夕阳之作啊!岁月如流,人生如日。生命仅是一个过程,人生追求的境界却至高无上。落日依恋群山,长河追求大海,人生晚霞灿烂。诗人看见了,想到了,做到了。没过几年,诗人安详离世。但他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诗,却雄居唐诗五绝、七绝之首,千古流传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