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原文]

匪风发兮,

匪车偈兮。(齐、韩偈作揭。)

顾瞻周道,

中心怛兮。

(发、偈、怛,祭部。)

匪风飘兮,

匪车嘌兮。

顾瞻周道,

中心吊兮。

(飘、嘌、吊,宵部。)

谁能亨鱼?

溉之釜鬵。

谁将西归?(鲁谁作孰。)

怀之好音。

(鬵、音,侵部。)

[译文]

风儿忽忽地刮起来,车子跑得飞一样。回头遥望远方的大路,我心忧愁悲伤。

风儿刮得天昏地暗,车子匆匆忙忙地往前奔。回头遥望远方的大路,我心中烦闷苦熬难煎。

谁能烹调鲜鱼?替他洗碗涮锅。谁要回到西方去?请他捎封平安的家书。

[评介]

《匪风》三章,章四句。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代治诗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毛序》认为此诗的主旨是:“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宋人朱熹基本同意《毛序》的看法,他在《诗集传》中说:“周室衰微,贤人忧叹而作此诗。”清人姚际恒基本同意上述看法,没有提出异议。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伤周道不能复桧也。”他认为假使“周辙不东,桧亦未必受迫于郑。其或王纲再振,郑必不敢加兵于桧。而今已矣,悔无及矣!不能不顾瞻周道而自伤也。”所以方氏认为这是“桧君自伤周道之不能兴复其国也。”由此看来,古人对此诗的看法基本一致。今人或将其看成役夫征夫远离家乡,怀念亲人之作;或为游子怀乡而作。

这是一篇思乡曲,具体地说,是一位被迫离家出征的男子在征途中日夜思念家中的亲人而发出的咏叹。此诗作于西周末年,即桧国灭亡的前夕。当时桧国的局势是,诸侯征伐不断,战事连年发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从作者对亲人提心吊胆的思念来看,这决不是在太平盛事,因出去游山玩水而怀念亲人,一定是在战乱的年代,自己和亲人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才会胆战心惊地思念亲人的安危。从作者频频回首,忧虑悲伤的思乡之举,看出作者一定是身不由己的被迫离开家乡亲人。从战争不断的社会背景,可以推断出作者的身份一定是位被迫离家出征的征夫。这位漂泊异乡,随军开往东方前线的征夫,望着通往家乡的大道,但听耳畔疾风飘拂,车声辚辚,一种万箭穿心,却又无可奈何的思乡之情油然而起,想到自己远离家乡亲人,今去生死未卜,不免心中悲伤,作了这首诗。

此诗前二章用赋体写成,作者运用迭章的修饰方法,反复咏叹自己对家乡亲人的苦苦思念。第二章只换了“飘”、“嘌”、“吊”三个字,却将作者抒情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渲染得更加浓烈,形成一种错综变化,跌荡起伏的旋律美。前人评论此诗时,称赞前二章“起得飘忽”、“起势超忽”,一点也不过分。经过作者这起句突兀,单刀直入的一番渲染,一幅寒风刺骨,风卷泥沙,黄河古道路漫漫,车奔马驰急向前,不知何时把家还的征夫远役图,屹然矗立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也为末章的大兴思乡之情作了铺垫,使诗的末章抒情效果更佳,显得自然而浓烈,有水到渠成之感。末章作者以兴法作结,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作者去找那西归之人,请他捎封平安的家信,以宽慰那日夜思念自己的亲人。作者在此诗中,将迭章咏叹与比兴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这种无以复加的思归之情衬托得淋漓尽致,达到绝妙的艺术境地,难怪清人姚际恒评论此章写得“风致极胜。”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一句,人们的理解历来不尽一致。《传》曰:“溉,涤也。鬵,釜属。亨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亨鱼则知治民矣。”《笺》曰:“谁能者,言人偶能割亨者。”《疏》云:“人偶者,谓以人意尊偶之也。”又云:“亨鱼小伎,谁或不能,而云‘谁能’者,人偶此能割亨者,尊贵之,若言人皆未能,故云‘谁能’也。”马瑞辰曰:“汉时以相敬相亲皆为‘人偶’。”此意是以亨鱼暗喻治民,那么谁能够治民呢?只有人偶者能当此重任,即所尊所敬之人,也就是指明君贤臣。因此时已无人能胜此治民之重任,故作者向苍苍宇宙发出“谁能”的疑问。今人将其解释成:“谁会烧那新鲜鱼?替他把锅洗干净。”将其看成是疑问句,这里的“谁”成为无定指代词。实际上这是一个疑问式的肯定句,意思是:没有谁能为我烹鱼,只有我的妻子能为我烹鱼。这就将诗作者对爱妻的深深怀念,十分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使人觉得作者的感情是真挚而又热烈的。同样,“溉之釜鬵”一句,是作者想象同妻子团聚后,帮助妻子涮锅做饭的情景。在这里作者也是明指妻子而言,决没有帮助别人涮锅的意思。这里的釜是指小锅,鬵是指大锅。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说:“以烹鱼喻合欢或结配。”又说:“釜鬵是受鱼之器,象征女性,也是隐语。”由此看来,此句指征夫之配偶为不错也。